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碳汇作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核心指标,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如何将“看不见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资产”,是当前绿色发展的关键命题。重庆巫溪县近期召开的“林业碳票·绿色金融”创新工作座谈会,为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通过探索林业碳票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巫溪县正在书写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新篇章,也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01.碳汇价值化的破题关键:
林业碳票的制度创新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固碳能力的货币化长期面临两大瓶颈:一是碳汇核算标准模糊导致价值难以量化;二是产权与交易机制缺失制约市场流通。巫溪县借鉴福建、贵州等地经验推出的“林业碳票”,正是针对这两大痛点的制度突破。
林业碳票的本质是将森林的固碳能力转化为标准化的资产凭证,通过科学核算方法(如碳储量监测、碳汇量预测)实现“一树一码、一林一票”。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生态资源“可量化”问题,更赋予其金融属性。例如,巫溪县通过《林业碳票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碳票可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用于发行碳债券,从而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链条。这种制度创新,让原本沉睡的森林碳汇成为可流动、可增值的绿色资产。
02.绿色金融赋能:
破解碳汇市场化的三大难题
尽管碳票制度为碳汇价值化奠定了基础,但其金融化仍面临权属确认、价值评估与市场流通的挑战。对此,巫溪县的实践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1.权属确认:政府构建信用体系
针对林权分散、主体多元的现状,巫溪县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数字林权登记系统明确碳票权属。同时,由政府牵头建立碳票收储交易平台,搭建“信用桥梁”,降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确权的顾虑。
2.价值评估:引入动态定价机制
人民银行巫溪营业管理部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发碳汇动态评估模型,将树种、林龄、管护水平等变量纳入定价体系。此外,通过设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如按贷款金额的20%提供风险缓释),为碳票质押贷款提供托底保障,增强金融机构信心。
3.市场流通:创新金融工具组合
金融机构推出“碳票+林权”组合质押贷款、碳资产结构性存款等产品,满足不同规模林农与企业的融资需求。例如,某试点企业以5000亩林地的碳票质押获得800万元贷款,用于林业碳汇项目提质改造,形成“融资-增汇-收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03.协同机制:
构建碳汇经济的闭环生态
巫溪县的经验表明,碳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依赖“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机制:
政府端:完善制度设计(如碳票核算标准、交易规则),搭建基础设施(如碳账户系统);
市场端: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企业探索碳汇开发与交易模式;
社会端:引导林农参与碳汇管护,共享生态红利。
这种“闭环生态”已初见成效:2023年巫溪县碳票质押贷款规模突破2000万元,带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2.3%,预计到2025年县域碳汇交易额将达1.5亿元。
04.启示与展望:
从地方实践到全国范式
巫溪县的探索不仅为林业碳汇价值化提供了区域样本,更为全国构建碳汇经济体系、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开辟了多维启示。未来需从制度深化、市场扩容、技术赋能、区域协同四方面发力,将“地方经验”转化为“全国范式”。
1.制度深化:
构建全国统一碳汇资产化框架
巫溪实践的核心在于通过碳票制度破解生态资源确权与定价难题,但全国推广需进一步解决两大问题:
标准化体系缺位:当前各地碳票核算方法(如碳汇计量模型、监测周期)差异较大,亟需国家层面出台《林业碳票计量与核证技术规范》,统一森林碳汇监测标准,避免区域间碳票“互认难”。可参考国际VCS体系,结合中国森林类型特点,制定分类分级核算指南。
法律保障不足:碳票作为新型资产,其质押、交易、继承等权能需法律明确定义。建议修订《森林法》或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法》,明确碳票的物权属性,并建立碳票纠纷仲裁机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稳定预期。
2.市场扩容:
打造多层次碳汇交易金融体系
激活碳汇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生产-交易-消纳”全链条:
前端多元化供给:鼓励集体林、国有林、公益林等各类主体参与碳票开发,探索“碳票+生态修复”“碳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复合型项目,扩大碳汇资产池。例如,可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产生的碳汇纳入碳票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中端金融工具创新:除现有碳质押贷款外,可试点“碳汇期货”“碳汇保险”等衍生品,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发行绿色市政债,将碳票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后端需求端激活:推动重点行业(如电力、钢铁)将碳票纳入碳配额抵消机制,允许企业使用碳票抵销不超过5%的排放量;鼓励地方政府将碳票采购纳入公共采购清单,引导公众通过碳票认购参与碳中和。
3.技术赋能:
数字化与区块链重构信任机制
碳汇价值化的核心障碍是信任成本,需借助技术手段构建透明可追溯的碳管理体系: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物联网传感器构建碳汇动态监测网络,实时更新碳储量数据,确保碳票“有据可查”。例如,巫溪县试点应用AI算法分析卫星影像,自动识别林木生长状态,将碳汇核算周期从年缩短至季度。
区块链存证与交易: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全国性碳票登记平台,实现碳票发行、流转、注销全流程上链,防止重复质押或交易欺诈。腾讯“至信链”在贵州的林业碳票区块链应用案例显示,技术介入可使交易成本降低30%以上。
4.区域协同:
跨域联动构建碳汇经济圈
单一区域的碳汇资源有限,需打破行政边界,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
流域碳汇补偿机制:在长江、黄河流域推行“上游保护-下游付费”的横向生态补偿。例如,巫溪县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可联合重庆主城、湖北宜昌等地建立“碳票异地消纳”机制,下游城市按碳票交易额的一定比例反哺上游保护成本。
碳汇产业集群培育: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推动林业碳汇与绿色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融合。例如,四川若尔盖湿地碳汇可与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接,打造“碳汇供给-绿色制造-碳中和认证”产业链。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碳汇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生态技术的进步,更依赖于制度与金融的双重创新。巫溪县的实践证明,当一片森林的呼吸被赋予经济价值,当一片碳票成为连接生态与金融的纽带,绿色发展的未来便不再遥远。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注解。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