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绿色农业产业园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它通过集成低碳、高效、循环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清洁能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生态价值。这一新型组织形态不仅促进农业碳中和,还增强农业品牌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跨学科融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园区碳汇+”作为绿色农业产业园的新升级路径,核心在于深度融入碳汇产业,通过畜禽粪便处理、智能耕作、植被恢复、作物育种及土壤健康管理等技术,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碳汇资源。这一路径旨在提升园区生态价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平衡,为农业产业园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绿色农业产业园的碳汇基础
农业碳汇是指通过农业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这一概念在减缓气候变化、提升农业生态价值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农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通过实施碳汇项目,可以有效中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实现国家乃至全球的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同时,农业碳汇的发展还能带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农业产业园中,农业碳汇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植树造林:通过种植森林、经济林等,增加植被覆盖,提高碳吸收能力。这不仅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园区的整体生态价值。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生产生物质能源、有机肥等,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这些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还能成为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土壤碳封存:通过改良土壤管理、合理施肥、耕作方式改变等手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碳储存能力。土壤碳封存技术有助于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永久地储存在土壤中,从而减少碳排放。
二、种植环节的碳汇实践
作物选择与种植技术
高碳汇作物:选择那些能够高效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物进行种植,如茶园和竹林。茶园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有机质丰富,通过科学的茶园管理,可以显著提升茶园的碳汇能力。竹林作为一种快速生长的植被类型,其碳汇能力同样显著。通过合理的竹林经营,可以显著提高竹林的碳汇量。
轮作休耕:通过实施轮作和休耕制度,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轮作有助于保持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增强土壤碳汇功能。休耕则可以让土壤得到恢复和休养生息,减少因过度耕作而导致的碳排放。
精准施肥:利用土壤测试技术,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实现精准施肥。这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过度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因化肥生产和使用而产生的碳排放。同时,精准施肥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田的碳汇能力。
灌溉与土壤管理
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节水灌溉不仅可以提高灌溉效率,还可以减少因灌溉而产生的碳排放。同时,节水灌溉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田碳汇能力。
土壤有机质提升: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作物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有助于增强土壤碳汇功能。同时,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案例分享
兰州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
该产业园通过湿地碳汇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农田的碳汇能力。湿地碳汇项目探索形成了全国首个《内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V01)》,并依托“丝路碳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开发了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的湿地碳汇。生态农业项目则以新区乡村振兴产业园生态畜牧养殖项目作为试点,实现种养结合,形成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产业链。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碳减排,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管理环节的碳汇优化
能源使用
在产业园内推广清洁能源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包括:
太阳能利用:在产业园内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农业生产、办公和生活使用。这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电能的依赖,还可以降低碳排放。
风能利用: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设风力发电站,利用风能发电。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利用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生物质能源: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进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如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这不仅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碳排放。
废弃物处理
农业废弃物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包括:
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废弃物之一,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其中,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秸秆饲料化可以替代部分粮食饲料,降低养殖成本;秸秆能源化则可以生产生物质能源,减少碳排放。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发酵、厌氧消化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堆肥发酵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厌氧消化则可以生产生物气(如沼气),用于发电或供热。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
智慧农业
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监测农田碳汇、优化农业生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措施包括:
农田碳汇监测: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以及作物的生长状况。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评估农田的碳汇能力,为制定科学的碳汇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精准农业生产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如作物生长模型、土壤养分状况、气象条件等。这些数据可以为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碳汇能力。
智能灌溉与养分管理: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可以实现灌溉和施肥的精准控制。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状况,可以精准地确定灌溉和施肥的时间和量,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降低碳排放。
案例分享
上海松林生态农业园案例
上海松林生态农业园主要涉及生猪养殖和有机水稻、蔬菜、水果的种植,致力于打造“万头猪场+万亩蔬菜”相结合的生态循环低碳农业新模式。
碳汇优化措施:
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发酵转化产生有机液态肥料(沼液),用于蔬菜生产,形成了生猪养殖与有机水稻、有机蔬菜和有机水果种植相互融合的循环模式。
二氧化碳利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气肥生产蔬菜,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精准农业技术:采用精准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
成效:
实现了所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化肥使用,增加了农户收益。获得了减碳和固碳收益。
四、园区碳汇的量化与交易
碳汇计量方法
农业碳汇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遥感监测和模型估算两种。
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农田的碳储量、碳循环和碳源/汇进行监测。
遥感监测方法可以实时评估大尺度的农田碳汇,但无法准确区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碳通量,因此需要大量观测数据作为支撑。
模型估算:
基于已有的监测数据和环境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对农田的碳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以估算碳汇能力和预测未来的碳动态。
模型估算方法具有模拟预测的优势,但普适性不足,在应用中必须进行实测数据的校准验证和相关参数优化。
常用的模型包括光能利用率模型(LUE模型),该模型基于Monteith提出的光能利用率理论,计算植被层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PAR)以及植被将其转化为植物有机碳的效率,从而估算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而推算碳汇量。
碳汇交易机制
农业碳汇交易的基本流程包括碳汇项目开发、碳汇量核定、碳汇交易和碳汇资金的使用等环节。
参与主体:
卖方:主要包括拥有农业碳汇资源的农户、农业企业等。
买方:主要包括有碳减排需求的企业、个人或政府机构等。
中介机构:如碳汇交易平台、碳汇认证机构等,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撮合、碳汇量核定、交易登记等服务。
市场潜力:
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加强,企业和个人对碳减排的需求日益增加,农业碳汇作为重要的碳减排手段之一,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农业碳汇交易不仅有助于实现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政策与激励
为了推动农业碳汇交易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
政策支持:
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碳汇交易的纲领性文件和实施细则,明确了农业碳汇的定义、计量方法、交易规则以及监管要求。
鼓励和支持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为农业碳汇的开发、测算、交易和登记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激励措施:
设立专项基金、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补贴奖励等多种形式的财政优惠政策,降低参与试点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碳汇交易领域,通过设立农业碳汇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确保试点项目资金充足。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农业碳汇保险、碳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为农业碳汇交易提供风险管理及保值增值的全方位支持。
案例分享
福建厦门茶园碳汇交易案例
2022年5月,福建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功完成了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交易。此次交易涉及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7755亩生态茶园,2年期共计3357吨农业碳汇。
厦门一食品企业购买了该笔碳汇,用于抵消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碳排放。
碳汇量化:
通过茶树适度合理密植、种植行道树、套种绿肥、梯壁留草等措施,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多样性。
在茶园管理过程中施用有机肥,采用绿色防控等技术,修复茶园土壤和生态环境,为碳富积与保存提供载体,减少生产过程碳耗。
根据茶园生态系统碳循环状况和碳汇计量方法体系,准确计算出茶园每年的碳汇量。
碳汇交易:
茶园碳汇作为商品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买家通过购买茶园碳汇来抵消其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总结而言,绿色农业产业园在碳汇实践中采取了多种有效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挑战。未来,为推动农业碳汇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