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一场跨越800公里的绿色交易为生态价值转化开辟了新路径。3月20日,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10.04万元认购三明市沙县区6693吨林业碳汇,用于抵消湾谷科技园碳排放。这一交易不仅实现了上海民营企业首次参与跨区域碳汇交易的突破,更标志着三明市在林业碳汇市场化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01.碳汇交易机制:
从“林票”到“碳票”的制度创新
三明市作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验田”,自2019年推出林票制度,通过量化林地股份权益,破解了集体林权碎片化难题。2021年,三明进一步创新推出林业碳票,将森林固碳释氧的生态功能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凭证。碳票以森林生长量为基础,通过科学测算碳汇量,经政府部门核定后发放给林权所有者,赋予其碳减排量收益权。三明市已累计开发62个碳票项目,核定碳汇量126.6万吨,为生态资源资产化提供了标准化工具。
此次交易中,沙县区林业局联合交易平台,将两山生态资源公司、森林资源收储公司及夏茂镇坡后村村委会的碳汇资源打包入市,以每吨15元的价格完成跨区域交易。这种“政府搭台、平台赋能、村企共赢”的模式,打通了生态产品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对接渠道,使深山林海的固碳价值得以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收益。
02.跨区域合作:
生态权益交易的市场化实践
沪明对口合作为此次交易提供了关键纽带。杨浦区发改委牵线上海企业与沙县区林业资源对接,精准匹配碳排放抵消需求。这种跨区域协作打破了传统碳汇交易的地域限制,为上海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碳中和解决方案,同时为三明生态功能区探索出“造血型”发展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交易中包含1000吨“爱心碳”公益碳汇,其收益专项用于帮扶革命老区村、脱贫户开发林业碳汇。这一设计将碳汇交易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市场化机制反哺生态资源保护,形成“生态保护—碳汇开发—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据统计,此次交易带动村集体和林农增收1.5万元,为生态扶贫提供了创新范式。
03.经济与生态的双重价值:
碳汇交易的社会效益
1.企业碳中和成本优化
上海企业通过购买跨区域碳汇,以较低成本实现碳排放抵消,相比传统减排技术更具经济性。此次交易每吨碳汇价格15元,显著低于部分工业减排成本,为企业提供了灵活的碳管理工具。
2.生态资源价值显化
沙县区通过碳票交易,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转化为可交易资产,使“绿水青山”获得市场定价。据测算,每公顷杉木林年均可产生约3吨碳汇量,按当前价格计算,每公顷年均生态价值达45元,为林农提供了可持续的“绿色银行”。
3.乡村振兴新动能
碳汇交易直接带动林农增收,坡后村通过此次交易获得超万元收益,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三明市通过“碳票+”模式,推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万元,探索出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转化路径。
04.未来展望:
构建全国碳汇交易网络
沪明碳汇交易的成功,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未来,碳汇交易的深化发展需从制度、市场、技术、社会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推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区域协同的深度融合。
1.制度创新:构建全国统一标准与政策支持
完善碳汇核算与交易规则:国家层面需加快制定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计量、核证的统一标准,推动与国际碳市场(如欧盟碳市场、VCS标准)的衔接,提升中国碳汇产品的国际认可度。例如,可借鉴三明市碳票制度经验,建立全国性“生态产品确权登记系统”,明确碳汇权属与交易流程。
强化政策激励与试点推广:将碳汇交易纳入地方“双碳”考核指标,鼓励更多地区探索“碳汇+对口合作”模式。例如,可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支持革命老区、生态功能区开发碳汇项目;对参与碳汇交易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绿色金融支持,激发市场参与积极性。
2.市场扩容:打造多层次碳汇交易生态
扩大交易规模与主体范围:推动林业碳汇从区域试点向全国市场扩展,鼓励企业、机构、个人通过碳汇交易平台参与交易。例如,可试点“碳普惠”机制,将个人绿色行为(如低碳出行、垃圾分类)转化为碳积分,与碳汇交易挂钩,形成全民参与的碳中和场景。
创新金融工具与商业模式:探索碳汇期货、碳汇债券、碳汇保险等金融衍生品,提升市场流动性与风险对冲能力。例如,保险公司可开发“碳汇价格指数保险”,保障林农收益;银行可推出“碳汇质押贷款”,以碳汇收益权作为抵押物,为生态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推动跨区域与跨境合作:依托对口合作机制,鼓励发达地区与生态功能区建立“碳汇结对”关系,如上海与三明的模式可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与云贵高原、长三角与武夷山脉等区域。同时,探索跨境碳汇交易,将中国优质碳汇资源纳入全球碳市场,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合作。
3.技术赋能: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应用
构建智慧监测与交易平台: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碳汇资源的精准监测、实时追踪与透明化交易。例如,区块链技术可确保碳汇数据不可篡改,提升交易公信力;AI算法可动态评估森林碳汇潜力,优化项目开发效率。
开发个性化碳中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或个人的碳排放特征,提供定制化碳汇购买方案。例如,为高碳排放行业(如钢铁、航空)设计长期碳汇协议,或为文旅、科技园区提供“碳中和+生态品牌”一体化服务,提升碳汇交易附加值。
4.社会参与:构建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
强化公众参与与教育引导:通过“碳普惠平台”“碳账户”等工具,鼓励公众参与碳汇交易。例如,个人可通过购买碳汇抵消日常碳足迹,或参与“认养一棵树”“碳汇公益捐赠”等项目,将环保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贡献。
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将碳汇交易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例如:生态产业联动:在开发碳汇的同时,推动林下经济(如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与碳汇协同发展,形成“一林多业”模式;精准帮扶机制:推广“爱心碳”模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脱贫村、困难户参与碳汇项目开发,确保生态红利惠及最需群体。
这场跨越山海的绿色交易,既是生态权益市场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也是区域协作助力“双碳”目标的创新样本。当三明的林业碳票走进上海市场,不仅让森林的固碳价值得到经济回报,更让生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全球碳中和行动贡献了中国智慧——通过制度创新让生态价值流动起来,让每一片绿叶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