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业碳汇作为国际公认的经济有效的碳中和路径,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中具有关键作用。湖南湘林碳票与浙江浙林碳汇的实践,为全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框架。
一、湘林碳票:制度创新驱动生态价值转化
湘林碳票是湖南省行政区域内权属清晰的人工乔木林地、竹林地、油茶林所产生的碳汇量官方凭证。经计量、监测、审核等严格程序确认后,可用于交易、抵(质)押、融资、抵消碳排放等,是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的核心载体。2025年4月,湖南省林业局正式签发首批湘林碳票,范围覆盖省级林业碳票应用先行区“一市六县”,首批8个项目签发量共计40.8万吨,预计资产价值超3000万元。
政策体系构建
顶层设计:2024年12月31日,《湘林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湘林碳票审核办法(试行)》《湘林碳票项目方法学人工乔木林(试行)》共3项配套政策正式施行,构建了碳票开发、交易、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确保碳汇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明确碳票制发、交易、抵消、融资等全流程规则,确立林业碳汇的资产属性。
方法学突破:制定《湘林碳票项目方法学人工乔木林(试行)》,建立适用于人工乔木林、竹林、油茶林的碳汇计量标准,突破传统方法学对林种、林龄的限制。
试点先行:确定全省1市6县(区)怀化市、浏阳市、桃源县、炎陵县、安仁县、花垣县和金洞管理区为湖南省2024年度“湘林碳票”应用先行区,通过“小步快跑”验证制度可行性,为全省推广积累经验。
技术支撑与监测体系
精准计量:依托湖南省林勘院等专业机构,通过人工布设样地、植被调查、样品采集等方式,完成碳汇本底调查,确保数据权威性。
数字化管理:湖南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由省级产权交易机构湖南联交所具体运营,平台具备环境权益资产挂牌流转功能、环境权益交易产品创新及配套综合服务等多项服务能力,湖南林业局签发的“湘林碳票”统一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挂牌出售。为便于交易,平台开发“碳绿潇湘”小程序,实现碳汇数据实时查询、交易对接等功能,提升管理效率。
应用场景拓展
文旅融合:湘林碳票结合各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域特色,积极探索湘林湘林碳票+文旅、碳票+花炮、湘林碳票+园区等多种文旅应用场景,成功地将林业碳汇与地方特色文旅产业相结合,通过湘林碳票的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林业碳汇的市场价值,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
浏阳市天空剧院每周定期举行烟花公益燃放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了降低烟花燃放对环境的影响,浏阳市天空剧院将烟花燃放门票预约与湘林碳票结合。剧院向每位游客收取1元湘林碳票费用,并发放碳中和奖章,以此让市民主动承担起烟花燃放所引起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责任。
生态司法:湘林碳票还可以替代履行林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修复)责任,这不仅拓宽和补充了省内破坏林业所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意义。泸溪县滥伐林木案中,当事人自愿认购碳票抵偿生态损害。
金融创新:发展碳汇金融、碳汇风险投资、国有资产碳汇仓储等活动。推动碳票质押融资,为林农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破解融资难题。
二、浙林碳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
浙林碳汇是浙江林业碳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线交易平台和小程序,实现碳汇项目闭环管理,交易活跃,已上架多个项目,交易量可观,交易范围广,还助力多场活动碳中和及机构创建“零碳机构”。
全链条闭环管理
“增汇-探汇-易汇-宣汇”路径:浙江构建从森林可持续经营、碳汇监测到交易、科普教育的全流程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已初步形成一批典型性、代表性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技术集成应用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天空地”一体化碳汇监测网络体系是指基于多态地面监测样地布设与调查,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塔建设,利用激光雷达遥感监测方式,从而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动态监测。宁波四明山区已成功奠基首座黄山松林的涡动通量观测基站,布设森林经营碳汇监测样地60个、历史经营样地45个、碳通量塔校验样地25个,采用多态样地实现经营状态全覆盖,精确测量森林碳储量变化。
二三维数据流畅展示平台:开发森林碳汇监测系统,整合遥感、无人机、地面调查数据,为碳汇交易提供技术保障。宁波市林场还开发可实现二三维数据流畅展示平台,整合运用“天-空-地-塔”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监测技术手段,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为一体的森林碳汇监测系统,初步实现精准量化评估区域内森林碳汇动态变化。
多元模式探索
碳汇+数字化交易平台:浙江(丽水)林业碳汇交易平台上线,实现项目开发、备案、交易、注销闭环管理,还开发“一起碳中和”小程序提供便捷参与形式。截至目前,平台及小程序上架全省38个碳汇项目,总碳汇减排量42.95万吨;实现林业碳汇交易1020宗,交易量4.06万吨,金额305.26万元,交易范围辐射全省10个地级市并跨省;助力53场活动会议碳中和,开展28例生态损害赔偿案例,助28家机构创建“零碳机构”。
碳汇+生态旅游:开发森林旅游项目,23个试点国有林场,聚焦“双碳”中的重要概念、关键技术和相关政策,依托基地创建,抓住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开展形式丰富、有趣生动的科普活动。
杭州市长乐林场将“双碳”融入活动,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林场实际,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地把碳汇科普自然教育课程列入“生态与自然”课程体系中,设计开展“森林小医生”“植物碳汇调查”“低碳小达人”等活动,普及碳汇知识。
碳汇+绿色金融:发行碳汇贷款配额,参与森林碳汇保险试点,降低项目风险。莲都区林场积极探索“林业碳汇+”金融支持模式创新。2023年,共计开发4791吨“浙林碳汇”项目减排量,收到交易主体丽水市林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的2.4万的碳汇贷款配额,上架浙江(丽水)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并实现成功交易。同时,参与森林碳汇保险试点工作,对2375亩林业碳汇开发地块进行投保,保期一年,保险金额为7.36万元。
三、经验推广路径
政策协同与标准统一
跨区域协作
方法学互认:推动各地碳汇计量方法学、监测标准上的互认,例如联合制定《跨区域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指南》,统一树种分类、碳储量计算模型等核心参数,降低跨省项目开发成本。
交易规则衔接:建立区域性碳汇交易平台,整合两地碳汇项目信息,统一交易流程、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管控规则,允许两地碳汇产品跨省挂牌交易。
数据互通机制:搭建跨省林业碳汇数据库,共享碳汇项目备案、监测、核证等数据,避免重复核查,提升交易效率。
纳入地方考核
绩效考核指标: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面积、碳汇量交易规模、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情况等纳入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明确权重。
技术共享与能力建设
技术服务站
站点布局:在湖南、浙江重点林区(如怀化市、宁波市)设立“林业碳汇技术服务站”,配备专业设备(如无人机、碳通量监测仪)和驻点技术人员。
服务内容:提供碳汇项目开发方案设计、样地布设与监测、第三方核证对接、交易流程指导等一站式服务,降低林农和林场技术门槛。
定制化培训
需求导向课程:针对林场、合作社、林农等不同主体,设计分层培训内容:
▷林场管理层:碳汇项目开发政策、金融工具应用、风险防控;
▷技术人员:碳汇计量方法、监测设备操作、数据平台使用;
▷林农:碳汇收益分配机制、森林经营技巧、碳标签产品营销。
实操演练:邀请林草专家、第三方核证机构人员现场指导样地布设、数据采集等实操环节,确保培训效果落地。
模式复制与场景创新
“企业+林场”合作
产业融合模式:借鉴宁海茶山林场经验,推动企业与林场共建“碳汇+产业”项目:
▷竹木产业链:企业投资竹林经营,通过碳足迹评估和碳标签发放,提升竹木产品附加值(如认证“低碳竹筷”“零碳地板”),并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生态补偿机制:企业因项目建设占用林地,通过购买林场碳汇实现生态补偿,形成“占用-补偿”闭环。
案例推广:编制《“企业+林场”合作典型案例集》,在两地林业部门官网、行业论坛发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
碳汇+乡村振兴
收益共享机制:将碳汇收益按比例分配至村集体、林农和合作社,例如:
▷村集体: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
▷林农:通过“碳汇分红”增加收入;
▷合作社:用于技术培训、设备购置。
产业链延伸: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碳汇+林下经济”模式,例如:
▷某林场通过竹林下种植黄精,同时提升竹林碳汇能力;
▷推动“碳汇+文旅”融合,开发“零碳民宿”“碳中和研学基地”等新业态。
湘林碳票与浙林碳汇的实践表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需以制度创新为基石、以技术赋能为支撑、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未来,通过政策协同、技术共享、模式复制,可推动林业碳汇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国推广,为“双碳”目标实现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