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快递行业作为高碳排放领域,面临迫切的减排压力。与此同时,林业碳汇作为重要的“生态碳库”,其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机制仍待完善。“林业碳票+零碳快递”模式通过将林业碳汇的量化权益与快递碳排放抵消需求衔接,既为快递行业实现“零碳”目标提供合规路径,又为林业保护与发展注入经济动力。
全国首创的“林业碳票+零碳快递”普惠消纳新模式的落地,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提供了全新样本。
一、核心概念解析
1.林业碳票:生态碳汇的量化凭证
林业碳票是指本行政区域内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林业主管部门审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签发的碳减排量,林业部门制发的具有收益性的凭证,具有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林业的生态固碳功能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碳资产”,为林业经营主体(如林场、林业合作社)提供额外收益渠道,同时为社会减排需求提供合规的碳抵消选项。
2.零碳快递:物流碳中和目标实践
零碳快递指快递企业通过优化运输路径、推广新能源车辆、使用环保包装等“源头减排”措施,结合购买碳抵消额度(如林业碳汇),实现快递仓储、运输、分拣、配送全链路碳排放的“净零”目标。当前,零碳快递已成为物流企业践行ESG责任、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多地通过政策激励为零碳快递发展提供支持。
二、生态价值与减排需求的协同逻辑
1.碳抵消的合规性支撑
林业碳汇是国际公认的低成本、高生态价值碳抵消方式,其固碳过程具有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特性。林业碳票通过标准化核算与确权,为快递企业提供了“有据可依”的碳抵消凭证,解决了零碳快递中“抵消额度真实性”的核心痛点。
2.价值循环的闭环构建
快递企业通过购买林业碳票完成碳抵消,资金流向林业经营主体,反哺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碳汇项目,进一步提升林业固碳能力,形成“快递减排需求→林业碳票交易→碳汇能力提升→更多碳票供给”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产业链的绿色协同
该模式推动快递企业、林业主体、地方政府、第三方机构(碳核查、技术服务)形成协同网络:快递企业降低减排成本、强化品牌形象;林业主体获得稳定收益、激发保护动力;地方政府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双重目标,最终推动“绿色物流”与“生态经济”深度融合。
三、典型案例分析
安徽首创普惠消纳新模式实践
2025年8月8日,中国铁塔安徽省分公司“零碳行动”首批林业碳票购买活动在合肥举行,标志着全国首创的“林业碳票+零碳快递”普惠消纳新模式正式落地。该模式通过多方协同构建了“碳票-碳积分-公众权益”的特色实践路径。
在此次活动中,安徽铁塔与霍邱县西山林场签订20万元碳票购买协议,消纳碳减排量2090吨,并转化为2090万个零碳积分。用户使用铁塔充换电服务时,每充1度电可获得4.8个零碳积分,积分可直接抵消出行或物流环节产生的碳排放,累积的积分还能在“碳惠庐州”小程序兑换碳普惠商品及各类服务。而这些积分正是来自于安徽铁塔本次签订的碳票购买协议。
该模式创新性地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建立“营林增汇-交易获益-反哺林业”的生态反哺机制,用户每使用1度电对应的碳票资金可守护0.7平方米林地资源;二是构建“低碳行为+碳票中和”的闭环体系,京东、美团、顺丰、邮政、饿了么等企业积极参与,骑手代表领取首批“零碳换电卡”,共同拉起“零碳出行,低碳同程”横幅,呼吁社会参与;三是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的碳普惠生态,既推动快递行业电动化转型,又通过市场化手段将森林碳汇转化为可交易资产,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徽方案”。
四、挑战与对策
1.核心挑战
标准不统一:快递碳足迹核算全国尚无统一标准,林业碳票跨区域流通存在壁垒。
市场流动性不足:林业碳票供给集中在偏远地区,快递企业采购成本较高,交易规模有限。
长效动力弱:企业短期减排成本上升,缺乏持续参与的经济激励;公众对“零碳快递”付费意愿低。
2.对策建议
构建全国统一标准体系: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快递碳排放核算国标与林业碳票跨区域互认规则。
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将“林业碳票+零碳快递”纳入全国碳市场试点,通过金融工具(如碳期货)稳定碳票价格。
强化政策与市场双激励:扩大财政补贴范围,探索“零碳快递”税收减免;通过“碳标签”认证提升消费者付费意愿。
推动技术赋能降本:推广无人机碳汇监测、AI路径优化等技术,降低碳核算与减排成本。
“林业碳票+零碳快递”模式不仅是快递行业减排的创新路径,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实践。随着碳市场机制完善、技术成本下降与公众绿色意识提升,该模式有望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国推广,成为“绿色物流”的核心标配。长远来看,其经验可延伸至电商、外卖等更多高碳行业,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样本。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