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园区作为城市经济核心载体,其低碳转型直接关联国家减排任务落地。数据显示,我国各类产业园区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工业产值,同时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这也决定了园区零碳转型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而在转型进程中,零碳企业并非被动参与,而是核心动力源,零碳园区的建设离不开零碳企业的深度参与,唯有二者协同发力、双向赋能,才才能真正推动零碳发展落地。
零碳园区对零碳企业的深度依赖
零碳园区的核心是控排与抵消碳排放,而企业作为园区能耗和碳排放主体,其减排成效直接决定转型成败。工业园区中,钢铁、化工等企业的生产能耗占园区总能耗比重很高,节能改造与清洁能源替代是降碳关键;服务业园区里,企业办公的空调、照明等能耗在园区非工业能耗中占比同样突出,低碳运营不可或缺。
企业技术创新更是园区零碳的重要支撑。不少制造企业研发光伏、储能设备,将厂房屋顶改造成分布式光伏电站,补充清洁能源;科技企业开发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测能耗与碳排放,精准定位减排方向,推动“零碳”从理念落地。
此外,企业还能引领园区构建零碳生态。龙头企业的绿色办公、低碳物流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周边企业;同时可联动产业链,要求供应商提供低碳原材料、共建绿色供应链,让零碳理念渗透园区各环节。
零碳园区对零碳企业的强力支撑
企业零碳转型需园区搭建完善支撑体系,以降低转型成本、解决实际难题。在政策保障层面,多数零碳试点园区都出台了针对性政策:广东省江门市明确提出对分布式光伏项目给予建设补贴,推动国有企业规模化开发;部分园区对碳减排达标企业发放专项奖励资金,还通过绿色信贷、碳金融等方式,缓解企业低碳项目的资金压力。
基础设施方面,园区统一规划建设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设施,打造覆盖全域的低碳交通网络,同时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避免企业单独建设的高投入与资源浪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零碳运营奠定硬件基础。
此外,园区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能大幅提升企业零碳转型效率。部分园区建立碳监测与管理平台,帮助企业核算碳排放、定位减排方向,也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链接高校与科研机构,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助力企业更快突破零碳转型瓶颈。
零碳园区与企业协同发展实践路径
零碳园区与企业的协同发展,需以明确路径为指引。首先,协同制定零碳规划是前提:园区管委会联合企业成立专项工作组,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园区碳盘查,摸清企业碳排放底数,结合园区产业特点与企业实际,制定分阶段减排目标,并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设计个性化方案,避免“一刀切”。
协同推进技术落地是核心:双方可联合设立低碳技术研发基金,投入资金攻克碳捕捉、氢能应用、智慧能源管理等关键技术;同时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将企业成熟的低碳技术纳入园区技术库,供其他企业免费或低成本使用,加速技术普及。
协同完善管理机制是保障:园区建立统一碳考核制度,将企业减排相关指标纳入考核,结果与政策补贴、资源分配挂钩;企业需内部设立低碳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落实园区要求,并制定内部低碳制度,可将低碳目标纳入员工绩效考核,激发参与积极性。
协同营造低碳氛围也不可或缺:双方可联合举办零碳论坛、低碳技术培训、绿色办公倡议等活动,提升企业员工低碳意识;每年联合发布园区零碳发展报告,公开减排成效,既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也扩大园区零碳影响力,吸引更多低碳企业入驻。
典型案例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
“政策+项目”双轮驱动模式
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以“政策筑基、项目落地”构建协同生态。政策层面,成立碳达峰领导小组,推出“1+1+N”政策体系,搭建全国首个区域性碳普惠服务体系,累计开发碳减排量超35万吨,将企业减排的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项目层面,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构建“污水-污泥-能源”循环链,污水处理厂屋顶光伏实现“水上治污、屋顶发电”;布局5个近零碳产业园,推动友达光电、康美包等企业实现塑料中和、100%绿电生产。截至2025年,园区19家企业获评市级近零碳工厂,形成“政策降成本、项目促落地”的良性循环。(来源:苏州生态环境)
中山火炬高新区:
“三方联动+市场闭环”创新范式
中山火炬高新区开创“园区管理方+公用集团+技术企业”的协同模式。火炬工业集团整合产业需求,中山公用集团统筹政策与资源,原力公司提供AI能源技术,三方推进综合能碳管理平台、虚拟电厂等核心项目。创新建立“绿电价值提升+容量市场激励+碳资产运营”收益机制,破解分布式资源运营难题。该模式通过协同构建政策、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模式闭环,为大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盈利范式。(来源:中山公用)
深圳国际低碳城:
“数智技术+建筑节能”赋能路径
深圳国际低碳城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打造“企业技术输出+园区场景承载”的协同样板。引入华为数字能源的能源管理云平台,对会展中心空调、照明等设备实现30秒级数据监控与AI节能调度。企业层面,通过光储融合技术实现场馆年发绿电127万度,综合节能率超70%,每年减少碳排放606吨。这种“园区提供应用场景、企业输出数智方案”的模式,推动建筑领域从被动节能转向主动减碳,为服务业园区零碳转型提供技术范本。(来源:华为中国数字能源业务)
案例共性启示
国内零碳协同实践呈现三大核心特征:一是政策与市场协同,通过碳普惠、专项补贴等政策激活企业动力;二是基建与产业融合,园区集中建设能源设施降低企业成本;三是技术与场景联动,企业技术创新在园区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模式为全国园区零碳转型提供了“政策托底、市场驱动、技术支撑”的可复制经验。
结语
零碳园区与零碳企业的协同合作是实现零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企业是园区零碳转型的核心引擎,没有企业的参与,园区的零碳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园区是企业零碳发展的坚实支撑,缺乏园区的赋能,企业的零碳转型将举步维艰。
二者并非简单的依存关系,而是相互成就、双向赋能的共生关系。相信通过二者的持续努力,将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发展模式,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坚实的园区力量,共同绘就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新蓝图。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