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森林在减缓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林资源在碳资产开发管理与交易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林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提高碳汇能力,还可以将森林碳汇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为企业和国家提供低碳发展的经济激励。此外,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为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林资源的管理和交易服务,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林碳资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
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结晶,不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更蕴含着对林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林碳资产管理中,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不仅可以极大提升碳汇计量的准确性,还可以实现林碳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01 新质生产力在林碳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亮点
新质生产力在林碳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亮点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技术、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智能化决策三个方面。这些亮点不仅提高了林碳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促进了林业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01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林碳资产开发能力
新质生产力在林碳资产管理中的一大亮点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林业管理者可以实时搜集并分析碳排放数据,实现碳排放的精准监测和量化。这不仅提高了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后续的碳资产管理和交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通过碳资产管理平台,企业可以全面掌握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制定合理的碳排放权配额,实现碳排放权的科学管理。
02 利用可持续经营模式提高林碳资产经济价值
新质生产力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经营模式。通过引入清洁能源、智能装备等新技术,林业产业可以实现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决策,可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林业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经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林碳资产的经济价值,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3 利用智能化决策提升林碳资产管理能力
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林业管理的智能化决策。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对森林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概率等进行预测和评估,为林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碳资产管理方面,智能化决策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减排潜力大的领域,优化减排策略,提高碳资产的价值。
02 新质生产力在林碳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与成效
广西珠江流域的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质量较差、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广西实施了林业碳汇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和高效管理策略,提升林碳资产的价值,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依托“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的制度框架,试点实施“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探索了清洁发展机制再造林的技术与方法学,获得了高质量核证减排量,实现了碳汇交易收益。此外,实施“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推广林业碳汇试点经验,推进了再造林碳汇技术与方法示范,通过科技创新和高效管理策略,成功提升了林碳资产的价值,推动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应用
▶创新林业碳汇方法学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积极响应全球碳减排的号召,向生物碳基金管理委员会递交了在广西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再造林的项目建议,并成功获得了认可。
项目团队起草了CDM“退化土地再造林方法学”,并递交给CDM执行理事会,成为全球首个被批准的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方法学。
▶科学选择树种和造林技术
项目采用参与式设计方法,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综合考虑碳吸收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因素,确定了马尾松和枫香混交林等树种。
造林采用不炼山、挖暗坎的方式进行整地,科学配方施肥,并采取就近育苗和苗木运输尽量采用人挑马驮方式,以减少项目活动引进的排放和泄漏。
▶建立碳汇监测和交易平台
项目建立了400平方米的固定标准地,采用标准样地监测方式,对实有林木株数的树高和胸径进行每木检尺,计算其公顷蓄积量、公顷碳汇量。
通过碳汇量的精准计量,项目成功在碳交易市场上开展交易,获得交易资金,实现了碳汇价值的最大化。
高效管理策略
▶项目实施区域的科学选择
项目结合珠江流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广西北部的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梧州市苍梧县作为林业碳汇项目实施范围,确保项目的实施能够取得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项目周期的合理规划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的计入期为30年,预计年减排量为25795吨CO₂。这一长期规划确保了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林碳资产的长期管理提供了保障。
▶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
项目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励了当地农户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案例充分展示新质生产力在林碳资产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为其他地区具体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03 新质生产力在林碳资产管理中的创新运用路径
据以上案例分析,新质生产力在林碳资产管理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多种创新运用路径来实现,具体可以分为经营创新与路径创新、技术革新与数字应用两个方面。
01 经营创新与路径创新
▶经营创新
森林多功能经营:实施森林多功能经营,通过抚育中幼林、改造低效林,培育长周期大径级材,提高珍贵树种和高固碳树种的比例,调整轮伐期等,以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如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森林经营活动。近5年来,林场实施森林抚育达6万余亩,低效林改造1.65万亩,并建设了森林经营示范林3处。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林场的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科学的经营和管理,西山试验林场的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全面提升。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林场单位面积林分蓄积年均增长量由2014—2019年间的每亩0.11立方米提高到2019—2021年间的每亩0.13立方米。
退化森林修复:对退化森林进行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功能等生态系统服务。如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针对重度退化和乔灌结合的不同林分类型,采取了“带状采伐+补植”和“群团状割灌+补植”两种有效模式,补植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如落叶松和油松。经过修复,林区逐步呈现出“生态优良、林相优化、景观优美”的美景,且栽植树种成活率达95%以上,长势良好,年生长量在30cm以上。
▶路径创新
开发新型碳汇产品:发展“碳汇林”“科技+林业”“林场+企业”等增汇模式,实现多路径高效增汇。如千松坝林场创新推行了股份制造林、分类管护机制,与当地村组、农民和国有林场、牧场合作共同建设碳汇林。林地收益按比例分成,其中60%的收益用于补偿当地农民、林场和牧场,剩余40%的资金用于项目的后期维护。
提高林产品附加值:提高木质林产品和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固碳增汇功能,提升林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属性。如丽水市林业局的“丽水市林产品碳足迹碳标签试点建设”项目,组织开展莲都特色林产品——铅笔“碳足迹碳标签”核查和认证工作,引领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推动以减污降碳增效以及林产品生态价值转化为导向的产业格局跃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汇入“碳”力量。
创新碳汇交易模式:创新碳汇交易模式旨在通过引入新的交易机制、参与主体和金融产品,来增强碳汇市场的活跃度、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并推动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这种模式不仅关注于碳汇的创造和交易,还强调通过科技、金融和政策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碳汇价值的最大化。如福建省顺昌县创新的“一元碳汇”项目,通过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将碳汇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碳汇量以较低的价格向社会销售,有效破解了当前碳市场集体和个人的林地林木难以参与碳汇项目实施及交易的问题。
01 技术革新与数字应用
▶技术革新
引入固氮树种:通过扩大珍贵树种和高固碳树种的比例,引入固氮树种,进一步提高土壤碳储量。
良种良法推广: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在林木、林地中的应用,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
林业科技研究: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力度和深度,鼓励更多林业科技人才主动投入森林碳汇的发展实践中,深入研究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性创新。
▶数字应用
数字林业发展:运用数字林业技术助力林业经营管理,依靠数字创新技术及时精准预警和监测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情况。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5G+智慧林业”平台通过集成5G网络、物联网和云技术,实现了对林区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该平台不仅提升了林业信息化水平,还有效支持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灾害应急处置和森林防火等工作,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碳汇价值核算:通过数据应用,丰富森林碳汇价值核算基础数据,提升核算数据精度,减小核算误差,完善碳汇计量方法,优化整合碳汇计量模型。如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资产核算通过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等方法,结合林业资源清查数据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森林碳储量进行了准确计量,并进而评估了其碳资产的货币价值。
在林业碳资产管理中,新质生产力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手段,还推动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将继续引领林业碳资产管理走向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进程。
应高度关注林业创新,共同挖掘林碳资产管理的巨大潜力,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林碳资产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林业智慧和力量。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