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梵净山脚下的贵州省江口县,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域,也是全国生态补偿及省级生态产品价值试点县。近年来,江口县通过“梵净生态账户”、林业碳汇及生态补偿三大创新举措,协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的一扇窗口。
一 生态账户:精准记录,科学评估
生态账户是一种创新的生态管理工具,旨在精准记录县城生态资源的使用和变化情况,并进行科学评估。它通过对生态资源的量化管理,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控和有效保护。生态账户通常包括生态资源存量、生态资源流量以及生态资源价值等多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县城生态资源的状况和价值。
实践案例
以贵州省江口县为例,该县通过设立“梵净生态账户”,对县域内的生态资源进行了全面记录和评估。具体而言,该县通过以下方式实施生态账户管理:
建立生态资源数据库:江口县首先对县域内的生态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详细的生态资源数据库。数据库涵盖了森林、湿地、草原、水资源等多种生态资源,为后续的评估和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制定评估标准:根据生态资源的特性和用途,江口县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生态资源的数量、质量、功能等多个方面,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实施定期评估:江口县定期对县域内的生态资源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管理策略。评估过程中,该县充分考虑了生态资源的动态变化,确保了评估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梵净生态账户”的实施,江口县成功实现了对县域内生态资源的全面记录和评估,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效分析
生态账户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江口县为例,具体成效包括:
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通过生态账户的全面记录和评估,江口县成功识别了县域内的重点生态区域和敏感生态区域,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确保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账户的实施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江口县根据生态账户的评估结果,对县域内的生态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利用。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意识增强:生态账户的实施也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公开透明的生态账户信息,江口县让公众了解了县域内生态资源的状况和价值,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热情。
综上所述,生态账户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管理工具,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精准记录和科学评估,生态账户为县域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 林业碳汇:绿色减碳,生态增值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林业活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减排和生态保护的过程。林业碳汇不仅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项目实施
在贵州省江口县,林业碳汇项目得到了广泛实施。该县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
植树造林:江口县在适宜的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增加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了森林的碳汇能力。
造林碳汇项目:江口县开发的8.72万亩造林碳汇项目成功获得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的挂网公示。该项目自2013年起实施,通过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预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3.79万吨,每年可实现碳汇交易收益380余万元。
林业碳汇交易:江口县与湖南森海碳汇公司签订了《林业碳汇项目合作开发协议》,计划分3期开发林业碳汇100万亩,交易碳量20万吨,交易总价达1000万元。目前,江口县已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碳汇交易第一单,金额为100万元。
立体林业经济:江口县还大力发展“林上、林间、林下”立体林业经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重点打造铁皮石斛、官和太子参、快场养蜂、闵孝红心猕猴桃、骆象万亩茶园等林下经济品牌。
成效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碳交易收入: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江口县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可以转化为碳交易收入。这些收入不仅为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旅游收入: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还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江口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林下经济收益:江口县还大力发展“林上、林间、林下”立体林业经济,重点打造了一系列林下经济品牌,如铁皮石斛、官和太子参等。这些绿色林地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生态效益分析
改善空气质量:林业碳汇项目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有效吸收和固定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
保持水土资源: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水土资源。
维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社会影响分析
促进绿色就业: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特别是林下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转移就业的途径。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江口县林业碳汇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综上所述,江口县林业碳汇项目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效不仅为江口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生态补偿:公平激励,持续发展
江口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等。近年来,江口县抢抓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机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生态保护补偿纳入“十四五”规划,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全力守好生态底线。
▷▶补偿对象与标准
江口县的生态补偿政策覆盖了多个领域和对象,包括林地、耕地、水源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者。
补偿标准根据生态资源的类型、保护难度和生态效益等因素进行确定,确保补偿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资金来源与使用
江口县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生态补偿基金等。
资金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生态补偿金的发放以及生态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等方面。
生态补偿的主要措施
强化生态空间保护
依据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保护红线,构建“多规合一”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统筹各类资金开展生态空间保护补偿,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源头管控。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
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生态保护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
优化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聘请护林员全面实行网格化巡山护林。
投入资金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加强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
强化生态权益保护
完善“保护者受益、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投入资金建成渔政执法监控平台和梵净山区域数智管控平台,实时监测生态资源。
建立生态环境联动执法机制,设立环境保护法庭和生态环保检察室,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补偿的成效与亮点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将各类生态补偿资金再次用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发展包含云舍、坝梅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乡村旅游。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江口县年发放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补偿资金1400余万元,惠及群众9904户。
通过易地搬迁、耕地租赁、林地赎买等方式,引导群众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发展旅游服务为业转变。
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抹茶产业等,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四 协同发力:三措并举,创新突破
协同作用
生态行为的激励与监督:生态账户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生态行为进行量化评价,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同时,林业碳汇和生态补偿机制也提供了经济激励,使得生态保护行为更具可持续性。
生态价值的经济转化:生态账户和林业碳汇通过金融手段,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生态补偿机制则确保了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这三项举措共同推动了江口县的生态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江口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发展方向和目标
发展方向:
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更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和更广泛的补偿范围。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励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
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加强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提高碳汇交易的规模和效益。同时,加强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和合作,拓展碳汇交易的渠道和范围。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通过提升旅游设施、丰富旅游业态等措施,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
发展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实施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更加有效的生态治理手段,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水质持续改善等目标。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旅游收入、林下经济产值等经济指标的大幅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通过持续推动生态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示范。
江口县在未来的生态建设中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生态账户、林业碳汇和生态补偿三项举措为基础,不断推动生态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深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措施,力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资料来源:《贵州日报》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