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林业碳汇成为区域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抓手。然而,传统碳汇交易面临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等瓶颈,制约了中小项目参与。地方碳汇交易平台通过数字化、场景化创新,正探索激活碎片化资源、链接供需两端的新路径,这些实践为区域性碳市场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政策驱动型平台:顶层设计构建交易体系
黑龙江“龙江绿碳”省级交易平台
核心机制:依托省级林业碳汇体系,多部门联合制定规则与监管办法,构建“申报—审核—发布”全流程机制,引入第三方核验减排量,依托省级交易中心规范交易。
创新亮点:首创省级林业碳汇“一张图”,融合遥感与地面调查;研发省级评估方法学,填补空白;创新“生态执法+碳汇”模式,助力亚冬会碳中和。
具体成效:首批交易4.285万吨,签约428.5万元,签发10.6万吨;与深圳等跨省合作,吸引京东方等企业对接,已开发11个项目,提供“龙江经验”。
湖南“碳绿潇湘”小程序
核心机制:依托省级平台承接“湘林碳票”交易,整合林业碳汇资源;记录用户低碳行为,生成碳足迹报告;在生态司法、零碳机关等多领域探索碳汇应用,实现资源跨产业配置。
创新亮点:首创“湘林碳票”交易模式,推动生态资源变现;开展跨领域碳汇实践,形成可复制模式;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透明可信,数据加密确保用户信息安全。
具体成效:提升碳汇交易活跃度,助力“双碳”目标;帮助生态地区将碳汇转化为经济收益,服务乡村振兴;为全国提供碳汇跨产业融合的示范样本。
安吉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核心机制:构建“村社流转—平台收储—交易—反哺”闭环,村集体整合竹林至合作社,平台以动态算法核算碳汇并开发资产包,收益按村集体、竹农、管护基金4:5:1分配,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创新亮点: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平台,整合分散资源;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完成跨境交易;创新“碳汇保险”兜底收益;开发数智应用,推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具体成效:收储84万亩竹林,签发23个项目,交易2.5万吨,签约173万元,捐赠亚运会2.1万吨;授信超40亿元,村集体年均增收百万,获国际认证,形成可推广模式。
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
核心机制:构建“收储—交易—开发—服务”全流程数字化闭环,以“两山合作社”为媒介,整合林权、林业碳汇等15类生态资源,实现市县资源共建共享。
创新亮点: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平台,创新“林业碳汇+”模式,推出碳汇贷、碳汇保险等金融产品,支持大型活动碳中和。
具体成效: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收储资源3710宗,成交2318宗,推动林业碳汇交易超千宗,惠及10万名林农,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技术赋能型平台:数字化提升交易效率
恩施“硒都林碳”小程序
核心机制:全国首创“碳汇超市”这一独特平台,打破传统交易模式局限,支持企业与个人依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按需认购、按克交易”。这种精细化、个性化的交易方式,让碳汇交易更加灵活便捷,降低了参与门槛,使更多主体能够轻松参与到碳汇交易中来,为碳汇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亮点:设置“碳足迹中和”计算器,助力消费者轻松测算碳排放量,增强环保意识。创新推出“碳汇+硒产品+旅游服务”复合交易模式,实现资源整合。游客凭碳汇认购凭证,可享景区门票、餐饮住宿折扣及硒产品优惠,激发参与热情。
具体成效:首批成功发放23.8万吨“鄂西林碳”森林碳票,总价值约900万元。
四川“竹韵碳汇通”平台
核心机制:聚焦竹林碳汇开发痛点,整合数字化监测、区块链存证等技术。
创新亮点:研发高精度竹林碳汇计量模型,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上链存证;推出“竹碳贷”等金融产品,以碳汇资产为依托提供低息贷款;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碳汇风景线”文化赋能模块。
具体成效:在多项专业赛事中获奖,推动竹林碳汇产业数字化转型。
温州“林业共富碳汇”小程序
核心机制:搭建“线上交易—资金直达—生态反哺”链条,市民或企业通过“碳中和”“义务植树”模块购碳汇,资金直入山区低收入村集体账户,用于森林抚育、生态修复。首批覆盖温州5县20村,可售碳汇超12万吨,收益精准分配,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创新亮点:全国首个林业共富小程序,集成购碳、电子证书、线上植树功能,创新“零成本”开发,政府委托第三方核证,资金实时到账,首创电子证书提升参与感。
具体成效:苍南、泰顺等村销售活跃,苍南4村已售415吨增收4.15万元,泰顺4村共上架总碳汇量约1.17万吨,若全部成交,将为村集体带来约117万元的增收。吸引企业、高校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宜林碳惠”平台
核心机制:搭建林业碳票展示、转让交易、碳中和证书生成全流程线上平台,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测算碳排放量,购买经备案的林业碳票减排量完成碳中和,资金用于生态保护。
创新亮点:全国首个地方性林业碳普惠平台,融合零碳活动、旅游、司法等六大场景,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透明化。
具体成效:首批签发3张市级林业碳票,首个核算期碳减排量14.38万吨,推动森林碳汇资源变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市场拓展型平台:多元场景激活需求
丽水“一起碳中和”小程序
核心机制:搭建“碳排放测算—碳汇购买—实时碳中和”链条,用户输入交通、饮食等数据测算碳足迹,一键购买林业碳汇抵消排放,资金注入生态项目。
创新亮点:全国首个以“10kg=1元”为交易单位的小程序,集成个人、活动碳中和等四大场景,支持免费测算与电子证书生成,降低参与门槛。
具体成效:累计完成904笔交易,抵消3.95万吨碳排放,交易额294.65万元,助力打造“零碳”两会等53场活动,推动林农增收。
福建“一元碳汇”运营平台
核心机制:以脱贫村、脱贫户林地林木为开发对象,科学测算碳汇量,通过微信小程序以1元10千克的价格向社会销售,资金进入财政专户,专项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
创新亮点:全国首创低价碳汇交易模式,创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新增公益、旅游等板块,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具体成效:已有超万人次认购,资金达80余万元,惠及27个脱贫村、769户脱贫户,推动林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展望:从地方探索到全国推广
地方平台创新的核心逻辑
资源整合与标准化:通过区域统筹、碳票制度整合分散资源,形成规模化开发。
技术赋能与透明化: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实时监测与交易可追溯。
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建立农户、企业、政府多方共赢的收益分配机制,配套碳票质押等工具。
政策协同与制度保障:出台管理办法与技术规范,明确交易规则与监管框架。
地方平台创新的发展路径
深化数字化应用:拓展AI、遥感监测等技术,实现计量自动化与交易智能化。
拓展金融工具:开发碳汇质押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分散市场风险。
推动跨区域联动:建立全国性平台,促进资源互补与价格联动。需协调区域差异,统一核算标准。
强化生态文化赋能:融合碳汇交易与文旅、科普,打造“碳汇+”新业态。
地方林业碳汇交易平台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生态资源市场化、价值化的探索。未来需以技术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碳汇交易从“地方试点”迈向“全国市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