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球气候治理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林业碳汇作为生态价值转化的核心载体,正成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引擎。我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福建、浙江等地,通过“林业碳汇+”模式创新,将碳汇开发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深度融合,构建起“生态价值—经济收益—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链条。这种融合不仅为传统林业注入新动能,更催生出碳汇旅游、碳金融、林下经济等跨界业态,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一、林业碳汇与区域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
01.生态价值资本化
林业碳汇通过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将传统林业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例如,黑龙江省通过“龙江绿碳”管理平台整合林权、碳储量等数据,实现碳汇资源“一张图”动态管理,为碳汇交易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02.产业升级催化剂
碳汇项目正成为推动传统林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催化剂。通过将碳汇交易与林业经营深度融合,林业经济模式实现创新升级:一方面,碳汇收益为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林下作物种植等多元化经营发展,带动林下经济产值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碳汇交易收益在林场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推动林业收入结构向低碳化方向优化,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03.新兴产业孵化器
碳汇与新能源、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正加速催生跨界新业态。通过产业协同创新,碳汇收益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纽带:既为新能源设施维护、生态旅游开发等提供可持续资金支持,又通过碳汇赋能提升产品生态附加值,推动形成”清洁能源-碳汇增值-绿色消费”的闭环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与产业价值的双向转化。
二、典型融合模式与案例解析
01.“碳汇+特色农业”模式
路径:推广有机种植、少耕免耕等技术提升农田固碳能力,开发“农业碳汇+地理标志产品”组合。
案例:勐海县作为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依托茶产业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低碳”融合发展路径,以“生态低碳茶园”认证为突破口,推动茶产业绿色转型。
具体实践
打造生态低碳茶园认证体系:完成3900亩茶园“生态低碳茶园”认证,通过土壤改良、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等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茶园生态价值。
构建碳中和实施路径:以认证茶园为样本,测算全产业链碳足迹,制定减排增汇方案,探索茶产业碳中和标准,为县域茶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模式。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依托认证茶园品牌效应,开发低碳茶产品,拓展生态资源溢价空间。
02.“碳汇+生态旅游”模式
路径:打造“碳汇主题”旅游IP,联动民宿、农家乐推出“低碳食宿”,收益反哺碳汇林管护。
案例:武夷山于2025年4月19日获评全省首家“福建省零碳5A级景区”,构建零碳旅游生态。打造“吃住行游娱茶”低碳场景,建立全域低碳商家认证体系。
具体实践
数字化赋能低碳旅游体验:武夷山联合空天碳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推出“零碳旅游”小程序,游客可打卡112家低碳试点企业,累积武夷分换权益、认购碳汇转化生态保护资金。该小程序5月17日上线,已有2.7万用户注册,日均访问800人次。
创新碳汇产品开发与交易机制:武夷山与南平“一元碳汇”、海峡股权交易所等合作,整合森林资源开发1572吨“一元碳汇3.0”产品,引导游客和企业购买,预计收益16万元,其中600吨已上线八闽碳汇平台交易。
03.“碳汇+林下经济”模式
路径:优化森林结构,发展珍贵树种培育,利用碳汇收益补贴林下经济基础设施。
案例:2025年,浙江淳安县创新推出“国储林+共富合伙人”模式,探索林业产业发展新路径。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核心,通过林下经济试点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共富协同路径,为碳汇工作奠定基础。
具体实践
创新“国储林+共富合伙人”机制
招募4家试点单位,确定合作面积4000亩。
2024年项目带动就业2.28万人次,发放务工费1.25亿元,林农获“租金+薪金”收益。
构建碳汇全链闭环管理
县两山公司作为淳安县林业碳汇收储开发交易平台,借助百亿国储林项目,完成32.4万亩山林碳汇开发权收储,覆盖新增造林、林改培等项目。
通过新增造林、林改培、林下经济等项目,构建了林业“碳汇收储-绿色金融- 碳汇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闭环管理模式。
*案例数据来源:千岛湖新闻网 见习记者:周慧 记者:徐瑜敏
04.“碳汇+新能源”模式
路径:在荒坡、戈壁布局“新能源+碳汇”复合项目,探索“碳汇指标置换”模式。
案例:张掖市地处祁连山北麓,曾因过度采砂采石导致生态破坏。2021年起,当地通过生态修复和碳汇项目开发,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并探索与新能源产业的协同。
具体实践:
碳汇开发:张掖市35.1万亩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成功签发,实现碳汇收益450万元;391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减排量到账收益7000多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草原碳汇项目均开发成功的市(州)。
新能源协同:西部碳汇交易资产经营管理(甘肃)有限公司围绕水电站、光伏电站等项目开展碳减排业务,通过政企联动(政府提供生态资源数据,企业负责碳汇交易)推动碳汇与新能源项目融合。
金融创新:张掖市依托林业、草原碳汇收益创建甘肃首个市级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7亿元),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发放全国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300万元),为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
三、关键路径与实施策略
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前端开发:建立乡村碳汇资源普查数据库,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项目设计与核证。
中端交易:引导村集体或合作社加入区域性碳市场,通过“捆绑式打包”提升议价能力。
后端增值:依托碳汇收益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扶持绿色加工、电商物流等关联产业。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农户参与:推行“碳汇收益按股分红”,农户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获得固定分红+溢价分成。
村企合作:企业按碳汇收益比例反哺村集体,用于公共服务或产业升级。
跨区域补偿:城市企业购买乡村碳汇实现碳中和,资金定向支持乡村产业。
强化政策与技术驱动
政策突破:推动碳汇产权确权,明确农户收益权;制定税收减免、用地指标倾斜等扶持政策。
技术下沉:开发简易化碳汇监测工具(如卫星遥感+农户手机APP),建立“碳汇产业专家库”提供技术培训。
林业碳汇不仅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生态基石,更通过产业协同激活了生态资源的经济潜能。这种融合既要求打破行业壁垒、构建跨领域协作机制,也需以创新政策与市场手段打通转化通道。未来,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完善,林业碳汇将进一步赋能区域产业升级,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价值增值—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