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大型活动碳中和实践正经历深刻变革。从杭州亚运会到浏阳市天空剧院零碳烟花活动,从楚雄彝族火把节到北京西山森林音乐会,碳汇交易与生态增汇已成为实现活动零碳化的核心路径。本文以楚雄彝族零碳火把节为典型案例,结合多地创新实践,系统解析碳汇在大型活动碳中和中的实施机制与战略价值。
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传统减排措施基础上,碳汇交易为大型活动碳中和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以上海杨浦区与三明沙县区的跨区域碳汇合作为例,企业通过认购林业碳汇抵消论坛碳排放,不仅实现活动零碳化,更开创了“碳汇帮扶”新模式。三明市累计开发碳票项目62个,核定碳减排量126.6万吨,其中沙县区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促成6宗跨区域交易,碳减排量超1.7万吨,成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典范。
浏阳市天空剧院在零碳大型活动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剧院每周定期举行烟花公益燃放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了降低烟花燃放对环境的影响,浏阳市天空剧院将烟花燃放门票预约与湘林碳票结合。具体而言,剧院向每位游客收取1元湘林碳票费用,并发放碳中和奖章,以此让市民主动承担起烟花燃放所引起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责任。这一举措有效减少了社会媒体对烟花燃放碳排放的质疑,使碳中和理念深入人心,为烟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
*以上案例数据来源:三明日报、绿色中国
碳汇赋能大型活动的多维价值
生态价值:构建城市碳汇网络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距市区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其碳汇功能对首都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音乐会活动预计产生4.3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主办方将通过在西山林场开展14.85亩的森林固碳增汇经营进行中和。这种“城市绿肺”的碳汇价值,在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赛事中得到复制,形成“一场馆一森林”的碳中和布局。
经济价值:激活绿色金融创新
楚雄州探索碳汇质押融资,以未来碳收益权为抵押获得绿色贷款,为碳汇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中国石油“我为碳中和种棵树”活动募集资金4698万元,种植碳汇林4500亩,开创“互联网+义务植树”的央企示范。
社会价值:重塑低碳文化认知
西山森林音乐会通过“树下剧场”“森活舞台”等场景,将碳中和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态体验。杭州亚运会“人人1千克”活动吸引1.07亿人次参与,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这种“文化+碳汇”的传播模式,使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推动低碳生活成为社会新风尚。
*以上案例数据来源:首都园林绿化、浙江生态环境、中国绿色时报
典型案例分析
楚雄彝族零碳火把节
2024年7月围绕“中国火城 浪漫花都”主题,在云南楚雄,开启一场与火为伴的昼夜狂欢的火把节。在此期间,围绕实现“零排放”目标,楚雄州做了很多诸多举措,比如购买造林项目产生碳汇量、签订了首笔大型活动碳中和交易协议等。其核心在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手段,抵消节庆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它的成效在于:
全周期碳管理:活动筹备阶段即开展碳排放核算,涵盖火把制作、场地搭建、游客交通等全流程。火把节产生二氧化碳当量有严格测算和记录,同时用楚雄州未来三年的人造林项目所产生的碳汇量来抵消。经测算,足以实现中国·楚雄2024年彝族火把节大型活动楚雄市活动区域范围内全部碳中和目标。
森林碳汇精准抵消:主办方在牟定县直苴村实施森林固碳增汇经营,通过补植乡土树种、优化林分结构,使单位面积碳汇量提升,形成“火把节-森林-碳汇”的生态闭环。
这一模式不仅保留了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核,更通过市场化碳汇交易与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了国民对零碳、林业碳汇的认知。也为全球民族节庆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以上案例数据来源:楚雄发布
挑战与对策
尽管碳汇交易在大型活动碳中和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创新突破瓶颈。
核心挑战
碳汇计量标准不统一:当前碳汇核算体系存在生态类型覆盖不全、方法学差异大等问题。森林碳汇项目多采用《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而海洋蓝碳项目则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类型碳汇难以横向比较。此外,部分项目存在重复计算风险,如同一区域既申报林业碳汇又申报湿地碳汇,可能引发数据失真。
跨区域协作机制缺失:区域间利益协调困难,东部地区对碳汇需求旺盛,但西部生态功能区缺乏交易渠道。以杨浦-沙县合作为例,跨省碳汇交易需协调林业、环保、财政等多部门,谈判周期长达8个月。同时,碳汇供需信息不对称,中小型活动主办方难以找到匹配的碳汇项目。
长期碳汇维护风险: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威胁碳汇稳定性。西山林场曾因病虫害导致23亩碳汇林失效,直接经济损失超40万元。此外,碳汇项目融资难,银行对碳汇资产抵押贷款持谨慎态度,楚雄州碳汇质押融资需政府提供担保才能获得贷款。
针对性对策
构建统一碳汇计量体系:构建统一碳汇计量体系需制定涵盖森林、海洋、湿地、草原等全生态类型的核算标准,参考北京《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明确基准线与监测规则,并引入SGS、TÜV等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核证,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一项目一档案”追溯制度,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不可篡改。
创新跨区域协作模式:创新跨区域协作模式应建立国家级碳汇交易平台,整合资源并设计标准化合约与风险评估工具;同时参照杨浦-沙县“334”收益分配机制,推动东部企业与西部生态区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如杭州亚运会与千岛湖的十年合作,实现利益共享与区域互补。
完善风险防控与金融支持:完善风险防控需联合保险机构开发覆盖火灾、病虫害等风险的碳汇保险产品,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月度监测预警机制;此外,通过推广“碳汇贷”“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工具,如三明沙县区案例,降低融资门槛,提升碳汇项目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结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新阶段,碳汇已超越单纯的环境治理工具,成为连接生态保护、绿色金融、公众参与的关键纽带。通过持续创新碳汇+应用场景,中国正在书写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全球典范,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