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话到山间晨雾:泾源的“碳”索航班正式启航
新月村山坳里飘着的晨雾才刚刚散去,技术员便拿着手提箱踩着露水一个劲儿地往山上跑,他在一个斜坡周围寻思了好久,立即爬向一个较缓的土坡,放下手提箱开始今天的工作——利用无人机拍摄碳汇造林地块底图。
太阳刚爬上东山梁,技术员看着手中信号满格的无人机操控显示屏,兴冲冲地拨动摇杆升起了无人机,谁料起飞才五分钟,山下就传来一声中气十足的吼声:“天上飞的啥子妖怪,把我家的牛都惊得不得安生”!这声可把技术员吓得一激灵,无人机手柄险些掉下来,幸亏技术员眼疾手快,才保住了这“铁疙瘩”的身家性命。
这一幕来自2024年泾源县碳汇造林监测工作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4月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讲话时强调“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双碳”决策部署,实现林草生态价值转化增值,进一步盘活林草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探索“双碳”实施路径,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质量,宁夏泾源县在香水镇新月村实施792.9亩的碳汇营造林项目,造林树种包括华山松、油松、柳树、桦树、连翘、榆叶梅等。
这是一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积极探索,林草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宁夏林业和草原局领导下,宁夏林业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林调院”)于2021年启动了《宁夏林草碳汇计量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项目》,这是宁夏碳汇造林与碳储量计量监测摸索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项目构建了1043套林草碳汇计量模型,评估了宁夏林草碳库现状和碳汇潜力,形成 项宁夏林草碳汇地方标准,泾源县的碳汇造林及碳储量监测工作正是对项目研究成果的积极应用。
荒山戴“棉袄”:数据+脚印丈量出“碳地图”
新月村的村民们主要以种粮食为生,春耕秋收,靠天吃饭。这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仍守着祖辈的田垄,用最朴素的耕作方式维持生计。当“碳汇”这个陌生词汇随着政策文件传入时,许多人甚至从未听过这个词——在他们眼中,“碳汇”不过是城里人开会时的“高级词”,和自家田里长出的玉米、山间砍伐的柴火毫无关联。他们对于碳汇究竟是个啥,并没有概念,更别说一起营造碳汇林了,因此在工作初期就遇到了不少麻烦…
春寒料峭时,新月村的老槐树下黏着层冰碴子。张老汉蹲在田埂上刨着冻土,锄头“当啷”一声砸在石头上,惊飞了啄食的麻雀。“又拿种树说事?”他朝村口方向啐了口唾沫,“那帮戴眼镜的又要来忽悠人!”
驻村第一书记林晓宁裹着军大衣走来,手里攥着个铁皮饭盒。她蹲在张老汉身边刨土,冻得通红的指节戳了戳冻土:“叔,您看这地像不像被捂住的棉被?碳汇林就是给土地透气的棉袄。”见老头子眼皮都不抬,她又掏出饭盒:“来口热乎的?”
氤氲的热气里,林晓宁掏出个鸡蛋:“我拿这个换您的锄头,行不行?”张老汉眯眼打量着沾着泥星的鸡蛋:“想骗俺的锄头?”“我不糊弄您,这鸡蛋能孵出小鸡,小鸡变成母鸡,母鸡还能再生蛋。”林晓宁掰着手指头数,“等碳汇林成了,您这片地就是会下金蛋的母鸡。”
老汉的锄头在冻土上划出白痕:“我种玉米三十年,没听过空气能卖钱!咱庄稼人就认个实在,这碳汇林真能卖钱?”
林晓宁突然指向远处秃山:“记得老辈人说’荒山戴帽,龙王逃跑’?现在科技能让荒山变成吸碳的宝贝。”林晓宁把《中国绿色时报》递到老头跟前,头版照片里福建山头绿得发亮。“您看这个”,她指着报缝里的数字,“三明市林农去年光碳汇交易就人均增收八千块。”油墨印着的“每亩碳汇收益120元”的字眼钻进了老汉的眼眶里,他陷入了沉思……
正是依靠一位位这样的林业工作者日夜奔走,苦口婆心地宣讲林业碳汇政策,新月村才有了如今的碳汇造林项目区,为了达到因地制宜,科学造林的效果,为日后的科学监测和碳计量工作打好基础,林调院的技术人员在造林整地前,将最新的国土三调数据和林草湿监测数据与碳汇造林矢量数据叠加分析,在造林地块符合碳汇造林方法学的前提下,采取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区进行基线情景调查和区划。确定项目边界后,根据项目实施前项目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碳层划分,采用分层抽样法分别调查乔木层、灌木层的生物量,通过生物量与碳储量关系模型,计算项目区基线情景下的碳储量。由于山坡上的地势变化明显,采取样地监测的方法开展工作,样地设置为20米*20米,通过实地调查不同碳层的林木胸径、树高、林木数量等参数,利用碳储量模型推算每一碳层的碳储量,以加和的方式得到项目区基线情景下的总碳储量。
监测结果表明,在未开展碳汇造林前,这块土地的总碳储量为545.2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实施项目前的基线情境下的碳储量情况。
荒坡种出“碳疙瘩”:泾源如何用铁锹丈量生态价值
新月村造林荒坡上,造林队员列队领取工具,技术员手持测量绳,将造林地划分为3米×3米的网格。同时,机械组的挖掘机率先进场,完成了整地工作。人工组随即跟进,铁锹垂直切入土层40公分,镐头清除石块。栽植组两人一组,一人扶苗保持垂直,另一人填土并分层踩实…
在紧锣密鼓的节奏下,历经春、秋两季,新月村的碳汇林营造完成,与周边天然林形成连续的绿色屏障。项目共实施碳汇造林792.9亩,栽植苗木共52666株,其中华山松15885株,油松9676株,云杉2212株,柳树5958株,桦树4583株,太阳李1376株,榆叶梅3973株,连翘5394株,丁香3609株。
作为宁夏首个系统性实施的碳汇造林工程,泾源县碳汇造林工程实现生态效益与机制创新双突破,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尝试,更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持续的”金山银山”的实践应用,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治理新发展道路提供基础依据。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