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简称“两山”理念),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2017-2023年,生态环境部共命名了七批次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推动“两山”理念转化的重要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旨在探讨实践创新基地在生态财富转化方面的策略与实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与挑战。
实践创新基地的策略与实践
1、生态保护与修复
实践创新基地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切实的行动,通过一系列具体做法,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两山”理念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生态监测是确保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的前提。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这些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也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举措。通过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让土地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从而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
实践创新基地还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激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这不仅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两山”转化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同时,这些做法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2、绿色产业发展
实践创新基地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项目。
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项目。例如,江西春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旁边的土壤治理修复示范基地种植艾草,通过深加工板块,打造艾草产业集群。这些生态农业项目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多元素的改变,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旅游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例如,山西省沁源县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全域度假+全域康养”格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了具有沁源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绿色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当地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例如,通过智慧农业的建设,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实践创新基地通过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3、科技创新与支撑
科技创新是实践创新基地发展的核心动力。基地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推动了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4、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在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两山”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管等措施,为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这些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推动了实践创新基地可持续发展和“两山”转化的深入推进。
实践案例
实践创新基地在生态财富转化方面取得的成效显著,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地区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典型案例
江西省崇义县
近年来,江西省崇义县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如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等,崇义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优质标准,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提升。
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崇义县还积极探索生态财富转化的新路径。依托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崇义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项目。例如,围绕南酸枣产业,崇义县鼓励农民种植酸枣树,并打造“齐云山”南酸枣糕绿色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同时,崇义县还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举办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南宁市邕宁区
南宁市邕宁区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以农业产业多样化和生态休闲旅游为发展重点。该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有效转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多样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措施,邕宁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如火龙果、大米等,邕宁区培育了多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和村级示范点,打造了“壮乡”系列品牌,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林芝市巴宜区扎西岗村
扎西岗村依托家庭旅馆和高山牧场等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通过多元化经营方式,成功打造了旅游综合体。
扎西岗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优化景区管理、加强能力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夯实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扎西岗村的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家庭旅馆数量达到50余家,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经验与启示
这些案例在生态财富转化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也对更大范围地区产生了带动作用。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市场化交易、发展绿色产业等措施,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通过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形象和品牌价值。
总之,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这些成效可以激励其他地区积极学习和借鉴,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动整个区域实现绿色发展。
面临的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创新基地面临着资金、技术、政策和教育引导等方面的挑战。
01、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制约实践创新基地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产业的发展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导致资金缺口较大。
为解决资金问题,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开展绿色金融等方式,为实践创新基地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02、技术支撑不足
技术支撑不足是制约实践创新基地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领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实践创新基地的发展。
为加强技术支撑,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03、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
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也是实践创新基地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由于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不高,导致一些环保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为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为解决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等措施,推动实践创新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经过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实践创新基地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财富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成功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践创新基地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未来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等措施的推进力度,推动实践创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两山”转化的深入推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经验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