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草原,作为地球上最为广袤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承载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还隐藏着巨大的碳汇价值。如何将草原碳汇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成为了一大挑战。
草原碳汇如同一座未被充分开发的金矿,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认知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技术难题等因素的限制,草原碳汇的价值变现之路仍然充满荆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探索草原碳汇价值变现的可能路径,以期为草原碳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1 草原碳汇的发展态势
草原碳汇是指草原等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储存于植物体内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提供长期益处。
01、草原碳汇的“绿色银行”价值
▷▶生态平衡维护:草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通过吸收和储存碳,草原可以保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土壤保育:草原碳汇还包括土壤中的有机碳储存。草原植被的根系可以将碳固定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通过草原碳汇交易,可以将草原的碳汇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为牧民和地方政府带来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碳汇项目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
▷▶社会价值:草原是许多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家园,保护草原碳汇有助于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可以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02、草原碳汇的“财富源泉”潜力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实施一系列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草改良、围栏封育等措施,显著提升了草原的固碳能力。据估算,目前通过实施种草改良4600万亩,落实38亿亩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我国草原每年固碳能力可达1亿吨。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采取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旨在降低放牧强度,恢复草原生产力,并发挥其生态功能。这一政策对于缓解草原退化、提高碳汇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制定标准和政策:制定一系列草原碳汇标准,如《草地固碳增汇减排标准体系》等。同时,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草原碳汇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02 草原碳汇价值变现的挑战
然而,在推动草原碳汇价值变现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些非常实际且紧迫的挑战。
01、技术实施难度
精确测量与监测:缺乏高精度、低成本的草原碳汇测量和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物联网设备、无人机等。这种技术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对草原碳汇量的准确估算,使得无法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由于无法实时监测碳汇的动态变化,难以评估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数据整合与分析:获得测量数据,如何有效地整合、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碳汇管理策略,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确保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相互兼容和融合。同时,还需要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02、经济激励缺乏
市场认可度低:草原碳汇的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企业和投资者缺乏投资草原碳汇项目的动力。
资金短缺:草原碳汇项目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资金来源有限,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项目进展的重要因素。
03、实际操作难题
草原管理难度大:草原的面积通常极为广阔,横跨多个地区,这种地理上的广泛性直接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同时,草原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信不畅,这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草原的广阔性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监测、评估和管理。
利益冲突:草原碳汇项目的实施可能会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利益冲突,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04、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复杂: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受到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草原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人为破坏:过度放牧、开垦等行为可能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影响草原碳汇的价值。
03 草原碳汇价值变现的实践案例
1、草原碳汇认购
各地尝试运用购买草原碳汇产品形式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积极探索司法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行为人申请以认购碳汇项目的方式替代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案例分享:内蒙古阿尔山市的吴某某滥伐林木案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碳汇生态补偿案例。在该案中,吴某某为放牧方便,擅自砍伐了钻天柳、白桦、落叶松等共计65株林木,立木蓄积量达到3.37立方米。经专家评估,所盗伐林木预估造成碳汇减排量37.0173吨。为修复生态损害并赔偿生态服务功能损失,阿尔山市检察院提出并实施了以碳汇代偿的赔偿方案。吴某某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克一河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草原碳汇交易协议,并支付了相应的碳汇交易费用。这一创新做法不仅让吴某某承担了生态损害责任,也为草原碳汇生态补偿提供了新的路径。
2、草原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在降低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为草原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市场化渠道。以国际国内碳市场为平台,覆盖碳市场履约企业、自愿减排企业、社会公众等多类需求对象的“三位一体”多元化碳汇产品交易体系,逐步形成履约市场、自愿市场和普惠市场相互连通、互为补充的复合型市场格局。
▶案例分享:2023年4月,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县与陕西绿能碳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市正式签约核证碳单位购买事宜,标志着新疆首个国际自愿减排标准(VCS)草原碳汇项目成功交易,交易额达1976.5万元。
此次成交的草原碳汇项目开发期为2017年—2021年,通过对退化草原实施保护及修复,草原碳汇量持续提升,在经过计量监测、第三方核证等一系列流程后,将额外产生的碳汇量转换为可进行价值交易的碳汇产品,并实现草原碳汇交易。
此次成交的是布尔津县200万亩草原碳汇的一期项目,共97.5万亩,产生的碳汇量为67万吨。据测算,布尔津县200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在40年项目计入期,将累计产生约800万吨碳汇量,静态总收益约2.8亿元。
3、草原数字碳票
草原碳票就是草地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依据相关计量方法,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林业主管部门审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签发的碳减排量而制发的具有收益权的凭证,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销等权能。
▶案例分享:2023年6月,包头市以固阳县国营林场2.2万亩林子为开发对象,开发出首笔15万吨数字碳票,成为内蒙古首个地方碳汇产品。目前,这笔数字碳票已有32家区内外企业认购,销售3万余吨,交易金额达200万元。包头草原数字碳票作为地方碳汇产品,人人可参与开发、买卖。企业、大型活动组织者、社会公众等通过购买碳票实现零碳会议、零碳活动、零碳办公,履行社会责任。
4、碳金融
草原碳汇碳金融是指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策略,积极促进草原碳汇项目的开发、计量、交易和应用,旨在实现低碳、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还能通过市场机制将草原碳汇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案例分享:
2022年1月,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成功落地包头市。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是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产险基于草原碳汇原理与遥感数据分析,携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专业碳汇价值评估共同完成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为包头市达茂旗的农牧民提供草原碳汇绿色生态风险保障。
2022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农村合作银行向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力格镇牧民苏乙拉其木格发放全区银行业首笔50万元草原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场之一,金融支持发展碳汇经济,不仅能够帮助当地牧草企业、牧民增加经济收入,夯实草原碳汇经济发展基础,还能加强草原生态修复与草场保护,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04 草原碳汇价值变现的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案例分析,草原碳汇价值变现的创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01、数字化与标准化
数字碳票: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草原碳汇进行量化和认证,形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绿色银行”产品。
标准化认证:建立统一的草原碳汇计量和监测标准,确保草原碳汇的认证过程科学、准确,为草原碳汇的市场交易提供坚实基础。
02、金融化创新
碳汇质押贷款:推出草原碳汇抵押贷款产品,允许草原碳汇项目的开发者或拥有者以草原碳汇作为抵押物,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这有助于缓解项目资金压力,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碳汇保险:开发草原碳汇相关的绿色保险产品,为草原碳汇项目提供风险保障。
03、跨界合作模式
碳中和合作模式:建设碳中和林抵销会议碳排放量的模式,开创跨省区大型活动碳中和合作模式。
产业融合:推动草原碳汇与生态旅游、草畜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多元化的价值实现路径,提升草原碳汇的整体效益。
04、激励机制与政策引导
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推行林草碳汇失损补偿机制,让破坏林草生态环境的行为人,通过“以碳代偿”的形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草原碳汇项目的开发、交易等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购买碳汇履行社会责任。
05、科技创新与应用
碳汇动态监测:设置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动态监测样地,对草原碳汇进行科学监测计量评估,为制定相关标准、开发草原碳汇方法学奠定基础。
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草原碳汇的计量、监测、核证等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草原碳汇变现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是探寻绿色转型的宝贵机遇。面对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的双重压力,我们需更加坚定地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草原碳汇的变现不仅有助于激发草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还能为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直面挑战,不断探寻和把握绿色转型的机遇,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