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该方案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2023年11月公布了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名单,包括25个城市和10个园区。
试点地区作为先行者,将承担起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角色,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通过局部先行先试,探索绿色转型路径,积累经验,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国家碳达峰试点概述
1、试点选择标准
在设立碳达峰试点时,选择标准综合考量了多个维度,以确保试点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体而言,选择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
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行业通常具备更强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基础,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2 产业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直接关系到碳排放强度和减排潜力。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行业是减排的重点领域,而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则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试点选择会倾向于那些产业结构多样、具备转型升级条件的地区或行业。
3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试点地区需要具备一定的能源结构调整空间,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清洁能源利用比例较高等,以便在能源消费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4 减排潜力
减排潜力是评估试点地区是否适合开展碳达峰试点的重要依据。通过综合评估技术成熟度、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那些减排潜力大、实施效果好的地区或行业作为试点。
2、总体布局
全国范围内的碳达峰试点布局广泛而深入,旨在形成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试点体系。具体布局如下:
1 区域分布
试点地区遍布全国各大区域,包括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东南等,实现了从沿海到内陆、从东到西的全方位覆盖。这种布局有助于探索不同区域在碳达峰过程中的共性和差异性问题,为全国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借鉴。
2 行业覆盖
试点行业涵盖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确保了碳达峰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在不同行业开展试点,可以深入了解各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3 具体案例
城市试点:如张家口市等,这些城市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园区试点: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这些园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效水平、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式,实现了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降低。
行业试点:在钢铁、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试点,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方式,推动这些行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3 试点目标与任务
各试点地区在碳达峰方面设定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这些目标通常包括:峰值年份与碳排放强度下降比例等。
峰值年份即不同地区或行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减排潜力,设定了不同的峰值年份目标,确保在预定时间内达到碳排放峰值。除此之外,还设定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比例目标。通过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降低单位产出或单位活动的碳排放量,实现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
为实现上述目标,试点地区需承担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能效水平和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主要任务。
试点实践案例分析
1 能源结构优化案例:兰州新区
具体做法:兰州新区主动开发“无形”资源,创新生态融资模式。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金融支持湿地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探索形成全国首个《内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V01)》,为湿地碳汇计量和湿地“丝路碳票”开发提供试验性方法支持。依托“丝路碳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开发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湿地碳汇3885.08吨(按5年计入期核算),并成功获得银行授信贷款,标志着湿地碳汇的生态价值实现了实质性的变现。
成效: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效应明显,为区域生态安全保驾护航。湿地碳汇项目成功实施,为新区开辟绿色发展新道路,并成为全国可借鉴的范例。项目促进了生态价值变现,激发了绿色金融活力,为绿色经济了注入新动力。同时,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也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生态价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产业转型升级案例:五粮液集团
具体做法:五粮液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制定双碳规划,以节能减排、减污降碳、绿色转型为目标导向。通过管理、技术、交易三大层面规划减排路径,建设粮食加工物流自动化、塑料防伪瓶盖绿色自动化等生产线,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同时,开发智慧农业溯源管理系统,实现种植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提高种植效率和粮、酒品质。
成效:五粮液在行业内率先开展碳排放核查,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双碳标准的制定,构建行业双碳标准化体系。其乡村振兴产业园生态畜牧养殖项目年均可实现减排量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碳减排量开发为“丝路碳票”获得绿色信贷资金支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3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
邯郸园博会“清渠如许”项目
具体做法:该项目通过设计将几种不同的人工湿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沉浸式的生活景观。应用了三种类型的湿地系统,并排列了五种净化组合进行观察。净化后的水汇集到邻近的湿地,帮助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促进了碳封存效益。
成效: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增强了城市的碳汇能力。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 碳汇能力提升:
包头市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试验区
具体做法:包头市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通过实施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十大行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建立高效能治理的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加强草原林地专项整治,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此外,包头市还致力于将林草碳汇纳入碳交易体系,探索碳汇交易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激励生态保护。
成效:包头市的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林草综合碳汇能力,为城市碳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黄河湿地的生态得到明显改善,野生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增加,体现了生态修复工程的积极效果。同时,包头市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标志着其在碳汇能力提升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这些具体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碳达峰试点在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实践探索,以及这些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上的决心和行动,也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试点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分析
1 资金短缺
绿色低碳项目因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这主要源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财政压力大以及社会资本对低碳项目投资意愿低。
2 技术瓶颈
技术瓶颈是当前低碳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主要表现为部分低碳技术仍处于研发初期,技术成熟度低且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这一瓶颈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以及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有效机制尚未健全,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
3 政策执行难度
政策执行难度主要源于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鸿沟。在执行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和复杂的利益冲突常成为阻碍,导致政策难以落地。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策设计缺乏足够的细致性与针对性,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来确保执行效果。此外,跨部门协调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政策执行的困难,阻碍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2、对策建议
1 加大资金投入
为加大低碳发展资金投入,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低碳项目研发与建设,并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如债券和基金参与投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以多元化融资方式确保低碳项目资金充足,助力项目顺利推进。
2 加强技术创新
增加科研投入,以激发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活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际领先的低碳技术。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显著提升我国低碳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并有力推动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完善政策体系
细化低碳政策,确保其既精细又具可操作性;同时,建立严格的执行监督和评估机制,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加强跨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政策合力。这一系列措施将显著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4 强化市场机制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其覆盖范围并提升市场流动性,以价格信号引导减排行为。同时,发展绿色金融,为低碳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此外,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鼓励消费者偏好低碳产品和服务。这些措施将有效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身低碳行动,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减排效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5 强调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
跨部门协作旨在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低碳发展进程。同时,通过加强低碳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低碳发展的认知与参与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低碳行动,营造全社会共促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此外,应积极参与国际低碳合作与交流,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结语
碳达峰试点在推动国家绿色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探索低碳发展路径、积累减排经验的前沿阵地。通过试点的成功实践,可以为国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低碳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我国自身实现碳达峰目标,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