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农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的同时,也具备巨大的碳汇潜力。农用地污染问题,作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严重性正日益凸显,对农业生态系统构成了严峻威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重金属、农药残留、塑料废弃物等污染物不断渗透入农田土壤,导致土壤质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削弱了土壤的固碳能力,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碳汇功能。因此,农用地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障碍,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农用地污染修复技术简介
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农业碳汇的碳汇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保障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技术的简介:
农用地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四大类,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物理修复技术
换土技术:通过挖掘受污染的土壤,替换为未受污染的土壤,从而彻底消除污染源。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程度严重且面积较小的地块。
客土技术:在受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一层未受污染的土壤,以减少污染土壤与植物根系的接触,降低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成本较高,且无法彻底去除污染物。
电动修复:利用电场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定向迁移,从而将其从土壤中去除。这种方法适用于低渗透性的黏土和淤泥土,但成本较高且技术要求复杂。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淋洗:向污染土壤中加入淋洗液,通过溶解、分离和提取等方式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常用的淋洗溶剂包括螯合剂、酸/碱溶液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质地较粗的土壤,但可能对土壤结构和肥力造成一定影响。
固化/稳定化: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固化剂或稳定化剂,使污染物与土壤颗粒结合形成稳定的固体结构,降低污染物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常用的固化剂包括水泥、石灰等。
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等。这种方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但修复周期较长且受植物种类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微生物修复:通过接种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到受污染土壤中,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
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旨在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农用地的长期安全利用,减少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科学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水分管理技术:通过合理灌溉和排水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氧化还原条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农艺调控技术: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调整作物布局和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土壤调理技术:施用土壤调理剂和钝化剂,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阻控作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常用的土壤调理剂包括黏土矿物类(如海泡石、蒙脱石等)和生物炭类钝化剂。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进行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肥和生物质能源等,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的实现价值
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固碳能力
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改善并恢复土壤健康。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制度,维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保证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促进土壤碳的固定。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避免土壤酸化和养分失衡,保护土壤碳库不被破坏。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优化
在农业用地中推广轮作、间作和套种等种植模式,增加农作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通过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堆肥等,为农田提供有机物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更新,增强土壤碳汇功能。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实现碳汇与经济效益双赢
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低碳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产生,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探索建立农业碳汇市场,将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进行量化、交易和变现,为农民提供额外的经济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碳汇增汇活动。通过农业碳汇市场的建设,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用地污染修复技术通过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被生长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等多方面途径,有效助力农业碳汇增汇。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能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案例
河北天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炭基技术应用
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普查,河北省重金属土壤污染耕地的比例高达19.4%以上,盐碱耕地面积236.4万亩,盐碱荒地面积63.91万亩。这些情况对农业生产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都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农用地污染修复措施,来改善当下问题。
河北天善生物技术公司,以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以改性生物质炭为基质,开展炭基种植、炭基养殖、炭基食品深加工和低碳生活的“炭基生产模式”,为实现炭基土壤修复治理和特色产业链开发建设提供了好模式、好途径。
主要成效
通过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从而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针对于不同土壤情况制备出专用的改性炭基修复材料,再配合适宜的修复模式,达到快速高效、减氮固碳、持久稳固的修复效果。从固碳减排降低增温潜势角度来看,将1吨改性生物质炭施加到土壤,相当于封存2.15吨二氧化碳,或相当于替代氮肥0.58吨,或减少排放温室气体1.04吨。
在盐碱地治理实践中,总结出“炭基修复,多措并举,精准脱盐,生态环保,重塑良田”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利用改性生物质炭与功能微生物复合改良盐碱地,提高玉米产量22.4%,实现亩增产148.5公斤。
针对重金属土壤污染,炭基修复材料通过改性生物质炭和官能团的吸附作用,可以有效钝化重金属离子,同时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高适配性的生存环境,综合改良土壤状况。
在耕地地力提升方面,炭基材料能实现减氮固碳,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可替代传统化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生产减碳增汇。
展望与未来
技术创新与突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用地污染修复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将出现更多高效、环保、低成本的修复技术和方法,为农业碳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将加大对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农业碳汇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农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市场机制建立
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碳汇将逐渐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未来,将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和市场规则,为农业碳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社会认知提升
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农业碳汇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社会各界对农业碳汇开发的关注和支持。这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业碳汇开发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助力农业碳汇的未来展望是充满希望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农业碳汇的开发和利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