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一个天然大碳库。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森林面积增至34.65亿亩。虽然我国森林面积大,但树种树龄结构不尽合理,森林整体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面对“双碳”战略目标,要持续提升森林质量,为森林碳库“增汇”。
森林固碳增汇的背景
政策背景
2022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应该发挥好森林“碳库”作用,立足“四库”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环境背景
当下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极端天气频发,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通过固碳增汇,森林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这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森林不仅具有固碳功能,还能净化空气、减少雾霾、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等。促进森林的固碳增汇,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经济及社会背景
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森林碳汇成为了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通过固碳增汇,森林能够产生更多的碳汇量,进而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收益。这有助于激励人们从事森林保护和经营活动,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森林的固碳增汇,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和固碳增汇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保护森林、参与环保的热情和动力。
森林固碳增汇的路径
技术固碳增汇
提升森林质量
造林与再造林:在适宜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植树造林,这一方式的潜力已较为有限。
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在造林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如采用人工林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经营技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是增汇的关键。
林木新品种选育:加强碳汇林种质研究,选育速生丰产、抗逆性强、碳汇功能好的林木新品种,提高造林良种使用率。
技术创新与应用
数字创新技术:利用北斗、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精准预警和监测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情况,提升碳汇计量监测能力。
先进林业技术:如带状珍贵树种近自然化改造毛竹林碳汇技术,通过间伐和补植珍贵树种,提高林地的固碳增汇能力。
林业产业链优化:推动林业产业链企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提高木材的加工、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有效延长木产品储碳时间并减少分解释放。
制度固碳增汇
碳市场机制:将森林碳汇纳入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激励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理论上,增加一个单位碳汇的价值等于减少一个单位碳源的价值,因此,完善的碳市场能够为林业碳汇提供明确的收益预期。
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机制,如通过“碳票”转化为“钞票”,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政策与激励:实施林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推动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国有林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作、托管、租赁等形式开展联合经营。
林业产业融合发展
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林下种植业,以及林下养禽畜和蜜蜂等养殖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碳汇旅游与金融:发展碳汇旅游,利用森林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发展碳汇金融,通过建立碳汇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碳汇贷款和融资产品等方式,为林业碳汇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综上所述,林业碳汇增汇路径涵盖了技术、制度和产业融合等多个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森林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激励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以及通过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和碳汇能力,共同推动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固碳增汇案例
安吉县竹林碳汇改革案例
安吉县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立足县域丰富的毛竹林资源,探索竹林碳汇改革。深化竹林“三权分置”制度,通过“两山合作社”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竹林经营权流转至村专业合作社,再由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至县“两山合作社”,统一进行竹林碳汇市场交易管理。
安吉县成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构建了资源管理、资源收储、经营服务、产品追踪、效益增值、收益分配等6大应用场景。并且积极探索县内交易和市内跨县交易,累计有21家企业(机构)购买竹林碳汇,初步建立了区域性的竹林碳汇交易市场。深化利益联结,建立运营平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平台公司将经营利润反哺给合作社和农户,实现农民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通过固碳增汇,带动全县119个行政村、4.9万农户和17.15万林农取得长久性收益,促进竹林生态和经济正向可持续循环。
北京市房山区碳汇造林项目
该项目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支持的首批以积累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碳汇造林项目,也是北京市首个碳汇造林项目。于2007年启动,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口头村营造碳汇林2000亩,根据北京市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林业建设定位,造林设计采取了以乡土树种侧柏、油松、元宝枫、火炬树、刺槐、黄栌、山桃、山杏、山皂角等为主的树种配置,使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除产生预期的碳汇量以外,还将为当地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场所,并对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森林固碳增汇的未来与展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实现“双碳”目标,在未来,我国政府对森林固碳增汇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将更加注重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和碳汇能力的增强,推动林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天空地一体”概念的提出,森林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效率都将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后续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碳市场的发展,林业碳汇也将成为热度最高的交易品种。
总之,森林固碳增汇的未来充满者机遇,通过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市场机制完善等措施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森林固碳增汇事业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