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有林场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题。传统“砍树卖木”模式难以为继,林业碳汇+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增加碳汇量,结合碳交易、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等,实现生态价值变现。那么,国有林场如何从传统林业转型,走出一条生态致富的新路?
一、试点先行:国有林场的“林业碳汇+”探索
浙江国有林场作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力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开展了“林业碳汇+”模式试点。这一试点旨在通过创新林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升森林的碳汇功能,促进碳减排,还旨在推动林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试点林场选择标准
为确保试点的成功实施,浙江国有林场在选择试点单位时,遵循了以下标准:
森林资源丰富:试点林场应具备大规模的森林资源,且森林质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
管理基础较好:林场应具备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经验,能够有效执行碳汇项目及相关管理措施。
政策支持力度大: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试点项目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试点模式
在“林业碳汇+”模式试点中,浙江国有林场探索了多种创新模式。
碳汇+生态旅游:将林业碳汇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发森林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参与碳汇体验活动,提升公众对碳汇的认知和参与度。
碳汇+森林康养: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康养项目,结合碳汇理念,打造健康、绿色的森林康养基地,促进生态与健康的融合发展。
碳汇+林下经济:在林下发展种植、养殖等经济活动,如林下种植中草药、食用菌等,既增加经济收益,又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碳汇+科普教育:通过建立碳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碳汇知识普及和自然教育活动,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碳汇+绿色金融:探索碳汇交易与绿色金融结合的模式,通过碳汇项目融资、碳汇信用贷款等方式,推动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
二、试点经验:从实践中总结的可复制路径
技术支撑
具体措施:浙江国有林场引入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查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森林碳汇量进行精准监测。
案例:宁波四明山区已成功奠基首座黄山松林的涡动通量观测基站,布设森林经营碳汇监测样地60个、历史经营样地45个、碳通量塔校验样地25个,采用多态样地实现经营状态全覆盖,精确测量森林碳储量变化。宁波市林场还开发可实现二三维数据流畅展示平台,整合运用“天-空-地-塔”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监测技术手段,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为一体的森林碳汇监测系统,初步实现精准量化评估区域内森林碳汇动态变化。
资金保障
具体措施:试点林场通过申请省级和国家级生态补偿资金,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碳汇项目。
案例:宁海茶山林场探索“企业+碳汇经营主体”创新模式。以提高竹林碳汇能力和竹木产品固碳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企业收购基地竹木材,合作开发竹林碳汇项目,竹木产品碳足迹评估和碳标签发放的方式,推动竹林经营增汇和竹木产品固碳,开发三层集成竹木复合CLT碳标签。基地2023年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7个村集体经营竹林面积共计11700亩。
多元化融资渠道
具体措施:试点林场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碳汇基金)拓宽融资渠道。
案例:莲都区林场积极探索“林业碳汇+”金融支持模式创新。2023年,共计开发4791吨“浙林碳汇”项目减排量,收到交易主体丽水市林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的2.4万的碳汇贷款配额,上架浙江(丽水)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并实现成功交易。同时,参与森林碳汇保险试点工作,对2375亩林业碳汇开发地块进行投保,保期一年,保险金额为7.36万元。
市场机制
具体措施:试点林场积极参与浙江省碳汇交易试点,将碳汇量纳入交易市场。试点林场与地方政府合作,制定碳汇交易的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
案例:浙江省国有林场积极参与浙林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43个国有林场参与浙林碳汇项目减排量开发,依托国有森林资源,共形成浙江省碳普惠(林业碳汇)减排量约14.78万吨,占全省开发总量的34.2%。22家国有林场捐赠浙江省碳普惠(林业碳汇)减排量7.07万吨,用于杭州亚运会碳中和。
政策支持
具体措施:2021年,浙江启动全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积极构建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体系,印发实施《浙江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县、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目前,全省23家国有林场入选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名单,建设规模8万亩。
案例:庆元林场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集成创新上层杉木大径材密度优化调控、选择目标树、下层混交伴生树种筛选和配置、配比追肥、精细幼抚等为核心的“杉木大径材+复层林”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培育形成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实现了“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化、经营持续化”的目标,构建森林碳汇能力提升技术路线并推广全县碳汇林2.9万亩。
三、试点成效: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生态效益
森林质量显著提升
碳吸收能力增强:据测算,试点林场年均碳汇量达到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减少2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碳汇项目,试点林场成功保护了中华秋沙鸭、南方红豆杉等20余种珍稀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15%。
经济效益
林场收入多元化
林下经济收益:通过“碳汇+林下经济”模式,林场年均林下经济收入达到800万元,其中铁皮石斛种植和蜜蜂养殖贡献了60%的收益。
碳汇交易收入:试点林场通过碳汇交易,年均获得碳汇收益约200万元。
地方居民受益:周边村民通过参与林下经济项目和生态旅游服务,年均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林场经济活力增强
试点林场总收入从试点前的3000万元增长至500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
社会效益
林场成为生态教育和科普基地
杭州市长乐林场将“双碳”目标融入自然教育,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优化“生态与自然”课程体系,设计“森林小医生”“植物碳汇调查”“低碳小达人”等活动,普及碳汇知识,培养青少年保护自然、亲近森林、植树造林的理念。2023年,累计近7万人次参与相关科普活动,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杭州市长乐林场将“双碳”融入课程,设计“森林小医生”等活动,2023年近7万人次参与,提升公众生态保护认知。
四、推广路径:如何让更多国有林场受益?
政策引导:细化支持措施
地方试点先行:选择部分国有林场作为“林业碳汇+”试点,给予政策倾斜,如优先审批、简化流程等,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明确收益分配机制:制定政策明确碳汇收益分配比例,确保国有林场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例如将碳汇收益的60%-70%直接返还林场。
纳入地方考核:将国有林场碳汇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激励地方政府主动推动。
技术培训:针对性提升能力
建立技术服务站:在重点林区设立“林业碳汇技术服务站”,提供碳汇项目开发、监测、核证等一站式服务。
定制化培训课程:根据林场需求,设计碳汇项目开发、森林经营、数据监测等实操课程,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数字化工具支持:开发简单易用的碳汇测算APP或软件,帮助林场工作人员快速掌握碳汇量计算方法。
资金支持:降低参与门槛
设立碳汇专项基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支持国有林场开展碳汇项目的前期开发、监测和核证费用。
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与国有林场合作,通过“企业出资+林场运营”模式,共同开发碳汇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
提供低息贷款:为国有林场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用于碳汇项目的启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
市场培育:推动碳汇交易落地
搭建地方碳汇交易平台:在重点林区设立区域性碳汇交易平台,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本地企业购买碳汇。
推动企业认购:鼓励高排放企业(如能源、制造、交通等行业)优先购买国有林场碳汇,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媒体、展会等方式宣传国有林场碳汇项目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提升公众认知度,吸引更多买家。
项目示范:打造标杆案例
选择优质林场试点:挑选资源条件好、管理能力强的国有林场,率先开发碳汇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推广成功经验:通过案例分享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其他林场推广成功经验,降低其参与碳汇项目的心理和技术门槛。
生态补偿:多元化收益来源
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将国有林场碳汇项目与生态补偿政策结合,鼓励地方政府或受益企业向林场支付生态补偿费用。
开发“碳汇+”产品:结合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如种植药材、养殖等),打造“碳汇+旅游”“碳汇+农产品”等模式,增加林场收入。
监测与核证:确保项目可信度
引入第三方机构:与权威碳汇核证机构合作,确保碳汇项目的监测、报告和核证(MRV)过程透明、可信。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搭建国有林场碳汇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碳汇量变化,为碳汇交易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可以逐步降低国有林场参与碳汇项目的门槛,提升其积极性和收益能力,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林业碳汇+”模式为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试点林场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模式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完善,林业碳汇+模式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其作用,推动国有林场的绿色转型。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