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碳汇保险作为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在“双碳”战略下兼具保障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助力生态修复及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等多重价值。山东与福建作为全国碳汇保险创新先行省份,前者以政府主导、财政补贴模式实现森林、海洋、湿地碳汇保险全域覆盖,并首创“保险+信贷”模式;后者聚焦生态价值转化,试点落地林业、水土流失治理及农业碳汇保险,探索碳汇权益质押融资。本文旨在提炼可复制经验,为全国碳汇保险推广提供实践参考。
一、山东模式:政府主导+财政补贴,推动全域覆盖
核心特点
政策驱动与财政撬动
顶层设计:山东省财政厅将碳汇保险纳入“省级财政以奖代补”政策框架,取消保费规模限制,鼓励市县财政按比例配套补贴,形成“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的财政支持体系。
考核激励:将碳汇保险参保率纳入地方生态考核指标,推动政策刚性落地。
全域覆盖与资源整合
森林碳汇:淄博沂源县、博山区通过“整县推进”模式,实现公益林碳汇保险连续两年全覆盖,占淄博市公益林总面积的61%,形成区域性生态保护屏障。
多类型生态联动:突破单一森林场景,将海洋(牡蛎养殖)、湿地(盐沼湿地)等碳汇资源纳入保险体系,构建“陆海统筹”的碳汇保险网络。
科技赋能与精准定损
遥感监测:依托“齐鲁卫星”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实时监测森林郁闭度、海洋固碳生物量等指标,灾后定损效率提升60%。
气象模型:联合气象部门建立台风、暴雨等灾害的碳汇损失预测模型,实现“灾前预警-灾中响应-灾后快赔”全流程数字化。
典型案例
森林碳汇:财政兜底下的“零成本”参保
沂源县实践:沂源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森林覆盖率62.11%。2023年1月县政府划拨财政专项资金,率先在中国人寿财险淄博市中心支公司为全县域森林投保碳汇指数保险,2024年又成功续保,累计承保75.24万亩,碳汇损失累计最高可赔付4514万元。
海洋碳汇:碳汇价值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绑定
威海牡蛎碳汇“保险+信贷”模式:
首单突破:2022年,威海文登区推出全国首单牡蛎碳汇指数保险,覆盖800亩养殖海域,保险公司最高可给予160万元的风险补偿。
质押融资创新:养殖户凭借前期投保的牡蛎碳汇指数保险单,成功申请贷款100万元,成功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带来的资金难题。
湿地碳汇:填补生态补偿空白
威海商业性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合同”,该险种以海草床碳汇富余价值(包括固碳经济价值和修复成本等)作为补偿依据,以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事件为保险责任,充分保障海草床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实施成效
生态修复与碳汇增量
数据支撑:2022年以来,山东碳汇保险覆盖森林、海洋及湿地,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按照山东省财政厅碳汇保险工作部署要求,围绕奖补政策支撑,结合商业性试点,创新森林碳汇指数配套保险方案,先后为沂源、博山、章丘、邹城、冠县等县区87.3万亩森林提供碳汇指数风险保障5095.2万元,重点保障林业所产生的富余价值、生态环保价值,化解碳逆转风险。
经济溢出效应
绿色金融撬动:通过“保险+信贷”模式,累计撬动银行贷款2300万元,支持12家涉农企业扩大碳汇项目投资。
产业融合:威海、潍坊等地将碳汇保险与海洋牧场、生态旅游结合,推动“碳汇+产业”协同发展,带动就业超5000人。
模式优势总结
政策刚性:财政补贴与考核挂钩,确保政策连续性。
覆盖广度:突破单一生态类型,形成“山海林田湖草”综合保障体系。
金融闭环:通过“保险+信贷”实现碳汇价值变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意愿。
二、福建模式:试点先行+生态价值转化,聚焦特色资源
核心特点
“首创-复制”双轮驱动创新
全国标杆示范:龙岩新罗区2021年落地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该保险覆盖约323万亩林地的每年100余万吨固碳量,可为新罗区林业产业提供2000万元的碳汇损失风险保障。创新“固碳量损失”与“生态修复成本”双重赔付机制。
特色领域突破:针对福建生态资源禀赋,开发红树林蓝碳、互花米草防治、白茶农业碳汇等细分领域保险产品,填补市场空白。
生态修复与经济价值深度融合
“固碳+治土”联动: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碳汇保险将土壤有机碳增量纳入保障范围,赔款直接用于植被修复、水土保持工程,实现“生态治理-碳汇提升-保险兜底”闭环。
“双碳”与乡村振兴协同:通过农业碳汇保险(如福鼎白茶)将农户生态保护行为转化为可交易资产,拓宽增收渠道。
多元化产品矩阵
林业碳汇全链条覆盖:从国有林场碳汇损失保险,到集体林地碳汇预期收益保险,再到林业碳汇质押融资保证保险,形成“固碳-交易-融资”全周期保障。
海洋生态专项突破:全国首单红树林蓝碳保险(宁德霞浦)覆盖1.2万亩红树林,保障固碳量超5万吨;互花米草防治保险(泉州晋江)则将生物入侵导致的碳汇损失纳入赔付范围。
典型案例
水土流失治理碳汇保险:长汀县“治山治碳”样本
实践路径:2024年,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在福建省长汀县落地,将为389万亩长汀县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资源提供13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保险期间,因暴雨导致1.2万亩林地碳汇能力下降,保险公司通过“无人机航拍+土壤碳通量监测”定损,赔付28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补植木荷、枫香等固碳树种。
成效数据:长汀县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89.74%提高到2022年的93.43%,森林覆盖率达到79.55%,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
农业碳汇保险:福鼎白茶“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模式创新:农业碳汇保险试点以“精准保障+科技赋能”为核心,聚焦福鼎市30万亩生态茶园、宜种植被及农田,提供300万元风险保障,年保费仅24万元,通过“赔款直投生态修复”机制,定向支持灾后碳汇资源抢救、土壤肥力提升、种植技术升级及农田生态功能重建;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实现损失实时监测,联合农业、林业部门快速查勘定损,建立“24小时响应+闪赔到账”通道,确保赔款在灾后第一时间用于受损农田固碳能力修复,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保险+科技+生态”三位一体保障。
海洋生态碳汇保险:红树林与互花米草“一保一治”
CCER红树林碳汇损失保险: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太保产险与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合作,为福建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的CCER开发提供保险服务。该保险旨在保障红树林碳汇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的灭失风险,通过“保险+科技”解决方案提升项目风险保障水平,支持碳金融市场创新。
红树林具有固碳储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中国太保产险首创的CCER碳汇损失保险,将平抑碳汇收益的不确定性,为碳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提供实践范例。
互花米草防治保险:全国首单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互花米草防治专用),在福建宁德福鼎市试点落地,将为福鼎全市1万亩海域生态植被提供1000万元风险保障。将生物入侵导致的滩涂固碳能力下降纳入赔付范围。通过“无人机监测+遥感比对”技术,实现互花米草面积变化与碳汇损失的精准量化。
实施成效
生态修复成果
水土流失治理: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数碳汇与生态工程十年治理,全县水土流失率从1985年的31.5%下降到2023年的6.31%,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6.85万亩,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通过种植碳汇树种,增强森林的碳汇能力,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碳汇实践,通过补种水土保持碳汇树种,打造南方红壤区生态碳汇基地,推动治理模式从“生态保护修复”向“生态产品开发”升级。
海洋生态修复:红树林蓝碳保险推动霞浦县红树林面积年均增长8%,互花米草防治保险使晋江市滩涂固碳能力恢复至历史水平的90%。
碳汇价值转化
风险保障规模:截至2023年,福建碳汇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6980万元,其中林业碳汇保险占比62%,海洋碳汇保险占比28%,农业碳汇保险占比10%。
跨省复制推广: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已推广至湖南、江西、广西等10省份,带动全国超200万亩林地参保;红树林蓝碳保险模式被广东、广西等地借鉴。
绿色金融溢出效应
碳汇质押融资:人保财险联合兴业银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开创了“林业碳汇质押+远期碳汇融资+林业保险”的绿色金融新模式,将森林保险与碳汇质押、碳汇融资进行有机融合,把碳排放权转化为经济价值,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路径。新模式的出现为碳汇质押贷款增信,增强了碳汇融资力度,在探索“碳汇+保险”方面跨出了行业第一步。
模式优势总结
精准性:聚焦水土流失治理、特色农业、海洋生态等福建特色场景,开发“小而美”的定制化产品。
系统性:将碳汇保险与生态修复工程、碳普惠机制、绿色金融工具深度融合,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多赢格局。
可复制性:通过“首单示范-标准制定-跨省推广”路径,将地方实践转化为全国经验。
三、两地模式差异化比较及融合发展策略
差异化分析
全国融合发展策略
政策协同驱动:
财政奖补:设立中央“碳汇保险专项补贴”,对中西部生态脆弱区给予保费补贴倾斜,建立“以奖代补+动态考核”机制,鼓励地方创新。
监管引导:将碳汇保险纳入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箱,明确保单质押、再保险等业务监管规则,防范道德风险。
农户参与提升:开展“碳汇保险进村入户”行动,通过“田间课堂+案例视频+收益测算”增强农户对碳汇价值认知,试点“自愿投保+财政梯度补贴”(如农户自缴10%保费,补贴比例上浮至80%),提升参保意愿。
技术赋能升级:
平台共建:由生态环境部牵头,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建设“全国碳汇保险监测与定损云平台”,实现“数据直采-模型计算-赔付核定”全流程数字化。
标准统一:制定《碳汇保险计量技术导则》,规范森林、海洋、湿地等场景碳汇核算方法,建立“省级试点-国家认证”的标准化路径。
产品创新适配:
场景细分:开发“草原碳汇保险”(内蒙古/新疆)、“城市绿地碳汇保险”(京津冀/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保险”(东北黑土地)等差异化产品。
组合创新:推出“碳汇+生态旅游”“碳汇+新能源”等综合险种,将保险与碳汇交易、ESG投资结合,打造“生态-金融-产业”闭环。
山东模式以“政策刚性+全域覆盖”筑牢生态屏障,福建模式以“生态创新+价值转化”激活绿色动能。未来当融合两地之长,以政策协同夯基、科技精准赋能、金融多元破局,共筑全国碳汇保险“生态-经济”共生范式。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