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林业碳汇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关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更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手段。林业碳汇作为一种生态服务和绿色资产,其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林业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如林下经济的培育、森林旅游的拓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探索等,不仅丰富了林业的产业结构,也为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林业碳汇的发展,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实现林业的现代化转型,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一 生态经济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林业碳汇与一二三产的融合,体现了对自然、生态与经济互动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林业碳汇,作为一种生态服务和经济资产,将森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不仅体现在碳汇交易市场上,也体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二三产的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界限,要求产业间相互渗透、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林业成为了一个集生态保护、碳汇增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性战略产业,这种融合有助于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生态经济双赢,实现产业兴旺
1 生态与经济的共赢
林业碳汇通过提升森林的碳储存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并将生态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利用先进技术,如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确保了碳汇项目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碳汇交易市场为森林管理者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激励他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农民通过参与碳汇林种植,不仅能从碳交易中获得收益,还能通过林产品的销售增加收入,从而促进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产业链的延伸与增值
一二三产融合战略延伸了林业产业链,增加了林产品的附加值。林业原料的使用已扩展到生物质能源和高端木材加工领域,这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还带来了新的经济收益。同时,森林旅游和康养服务业的兴起,依托于丰富的森林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寻求康养的人群,为农村地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
3 创新和多元化商业模式
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了创新思维和多元化经营,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现代科技如遥感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和碳汇项目的精准度。这些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森林生长和碳汇能力,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帮助进行风险评估和效益预测,优化资源配置。此外,一二三产融合还促进了跨界合作,如林业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
三 林业碳汇+一二三产融合路径
通过创新性地将林业碳汇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例如发展碳汇旅游、森林康养、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这种融合模式拓宽了林业碳汇的市场应用,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林业碳汇+第一产业
1.发展碳汇农业。可以采取综合措施,如应用土壤碳封存技术、推广轮作间作、实践有机农业、采用精准农业技术、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生态立体农业,并通过政策和市场激励措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减少碳排放,提升土壤碳储存能力。
2.发展林下经济。为充分发挥林下空间的经济潜力,可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通过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经济作物,如中药材、食用菌和蔬菜等,进行科学规划与种植。同时,推广先进的林下种植技术,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加强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
林业碳汇+第二产业
1.发展碳汇林业。创新竹制品加工技术,开发多样化的竹制品,如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等,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利用林业废弃物和剩余物进行能源转化,提供可再生能源。
2.发展林产品深加工。对林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林业碳汇+第三产业
1.发展碳汇旅游。充分利用森林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具体措施包括开发森林游玩项目、打造生态观光路线、创建森林康养基地、举办森林文化节和摄影比赛等活动,并加强碳汇旅游宣传推广。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发展碳汇金融。通过建立碳汇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碳汇贷款和融资产品、推广碳汇保险、建立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加强碳汇金融宣传和培训等措施,为企业和林农户碳汇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碳汇项目的实施。
四 地区实践案例
江西崇义县
江西省崇义县是全国首批十大“中国竹乡”之一,全县有毛竹林73.4万亩,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崇义县立足竹资源优势,创新培育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将竹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20.1亿元。
实践可推广关键点:
1.创新培育机制:崇义县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推广机械化采运技术,提升竹材采伐效率。同时,实施竹资源培育新模式,如“拓荒行动”、“下山行动”和“升级行动”,促进竹资源扩面、提质、增效。
2.完善产业链条:崇义县重点扶持竹建材、竹家居、竹工艺品等领域优势企业,加速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梯队。此外,还建立了“好竹易”产业数字化平台,创新竹产品流通模式,实现竹产业供应链和生产链的互联互通。
3.推进业态融合:崇义县积极探索推进竹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出“竹林观光+生态研学”等旅游线路,建设竹酒店、竹民宿、竹养生馆等,同时,推动碳汇交易,成立“两山价值转化”服务平台、林权收储中心,截至2023年12月完成碳汇交易1300余吨。创新竹林碳汇金融改革,率先制定赣州市首个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出“竹碳汇贷”“竹碳汇保险”等金融产品,成功发放贷款1925万元,
4.竹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崇义县依托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10万亩竹海优势,开展观竹、赏竹、品竹研学体验活动,推广以“竹宴”为主的乡村旅游,打造竹主题森林康养基地。
5.竹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崇义县重点发展竹建筑、竹家居、竹装饰、园林景观用材等竹基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大力培育竹类森林食品产业集群,聚焦竹基新材料产业,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昆明市盘龙区
为了有效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昆明市盘龙区积极探索提升林地质量、改善生态景观,并发展林业碳汇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盘龙区致力于打造“两山理念”的践行示范区,其中竹林碳汇不仅作为碳汇资源的利用,生态竹林种植示范项目更是成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支点”。
实践可推广关键点:
1.“种+试”构建竹林生态循环链:盘龙区打造“一心两廊三区四线五圈”水源保护布局,结合生态恢复,通过种植熊猫竹、香叶竹、甜脆竹、紫竹、楠竹等品种,探索竹林产业发展,为碳减排和碳交易奠定基础。
2.“同孵化”加速产业深度融合:盘龙区构建竹产业加工链条,提升竹林林地产出率,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滇源街道与择藤公司合作,开发800余种竹藤产品,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竹藤产业,盘龙区使剩余劳动力实现在家务工,月均工资超3000元。
3.“四步走”探索竹林碳汇路径:盘龙区通过生态竹林种植、建立竹林产业宣传示范点、打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品牌竹材编织、有机竹笋等品牌,对竹林碳汇资源进行储备、交易,形成竹林生态循环链。
福建省松溪县
近年来,松溪县持续深化林权“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结合“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一元碳汇”同步推进,着重培育药、茶等林下种植业,竹笋、野生菌等采集加工业,林下养禽畜和蜜蜂等养殖业,推进森林康养建设,全方位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实践可推广关键点:
1. 林权改革与林下经济发展:松溪县持续深化林权“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这包括培育药、茶等林下种植业,竹笋、野生菌等采集加工业,林下养禽畜和蜜蜂等养殖业,以及推进森林康养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松溪县有效盘活了林业资源,促进了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2.“森林生态银行”模式:南平市近年来探索开展“森林生态银行”模式,旨在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整合、集约化经营。这种模式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通过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方式,实现了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
3.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南平市创新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即“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这种模式在“森林生态银行”与林农之间搭建起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既解决了国有林场与林农的沟通问题,又保证了村集体的可持续收入,同时也让林农们年年有分红。
4.碳汇生态价值转换:松溪县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生态价值转换,如启动“一元碳汇”项目开发工作。这个项目整合了林地、林木资源,旨在激活森林资源潜能,实现生态变现。通过这种方式,松溪县不仅提升了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地方积极推动林业碳汇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出台政策支持。《关于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深度融合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产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林业综合效益。相关政策措施,如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碳汇项目管理、碳汇交易试点等,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助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林业碳汇及一二三产融合的关系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林业碳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同时也为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无限可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不仅是农村经济的增长,更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林业碳汇作为关键的生态资产和服务,其内在价值得到了再发现和深度利用,成为激发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需秉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助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