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三阶段”目标,特别是在2024年,中国生态环境领域将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明确提出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5个区域重大战略为重点,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北京、广东、吉林、内蒙古、青海、四川、广西、海南、宁夏、云南等地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纷纷提出建设或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
作为绿色经济的两大支柱,生态碳汇和新能源在先行区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地区的环境质量,也为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01 融合发展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创新亮点
美丽中国先行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打造国家级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本,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它是系统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等实践的集成创新和综合示范。
生态碳汇与新能源发展模式符合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展现了绿色发展的全新方向。
1、协同互补
时间与空间的互补:生态碳汇,如森林和湿地,可以持续不断地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这是一个长期且稳定的过程。而新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其能量的产生则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因此,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互补。
功能与效益的互补:生态碳汇主要侧重于环境的改善和气候变化的应对,而新能源则更注重于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二者的结合,既有助于环境保护,又能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
2、经济潜力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碳汇与新能源的融合,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如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生态旅游等。
创造就业机会:随着绿色产业的兴起,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运营维护等岗位。
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还能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成功模式
“碳中和林”模式:政府或企业通过种植“碳中和林”来中和其产生的碳排放。这些林木不仅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还为当地提供了可再生的木材资源,形成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局面。
风电与林业结合: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电场的建设与林业碳汇相结合。风电场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而周围的森林则起到固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生态碳汇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是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要动力。通过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优势,可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三重效益,目前已在国内部分地区得到实践运用。
02 实践运用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绿色探索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响应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围绕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本省生态优势,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广东样板。面对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环境问题,广东省通过强力攻坚,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为此,广东省牢牢抓住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这一战略举措,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措 施
1、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全域绿美大格局
广东省以提升绿色生态空间品质为核心,协同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保护与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补齐地区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
2、坚持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助力“生态+”产业融合
通过延伸“生态+”复合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生态产品高附加值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3、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系统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科学优化树种结构,持续改善林相、提升林分,不断提升森林面积、蓄积量、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和碳汇功能。
4、落实“双碳”任务,增强绿美广东社会经济效益
聚焦碳排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制度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在钢铁、石化化工、水泥、陶瓷、造纸等重点行业强化节能降碳管理,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制度。深化多层次的碳中和试点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大力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拓宽交易行业范围、品种,持续深化完善碳普惠自愿减排交易体系。
5、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统筹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
实施空气质量提升、水环境治理等行动,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有效防范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构建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
立足乡土特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现代宜居美丽城市和诗画岭南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整治融合发展。
成 效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碳汇、碳排放权、碳普惠等市场化交易,广东省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这不仅促进了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提供了市场支撑。
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通过延伸“生态+”复合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广东省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加强生态品牌建设:广东省注重生态产品的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单体品牌等,提升了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增强了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健全新能源市场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措施,广东省推动了新能源的市场化利用。这不仅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新能源的变现提供了市场保障。
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广东省注重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推广应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措施,提高了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为新能源的变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
广东省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进行了有效的绿色探索,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更为其他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03 生态增收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经验启示
通过对美丽中国先行区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生态碳汇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有激发绿色经济变现的潜力。这种潜力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路径:
1、发展生态旅游
森林保护与旅游:利用森林的清新空气、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如徒步、露营、野餐等,让游客亲近自然,感受森林的宁静与美丽。
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开发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如观鸟、湿地探险等,吸引游客体验自然之美,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推广生态产品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产品贸易:通过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如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等,并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在保护土地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采用有机种植、绿色养殖等方式,生产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3、开展碳汇交易
森林碳汇交易: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措施,增加森林碳汇量,并参与碳汇交易,将碳汇量转化为经济收益。这不仅可以促进森林的保护和恢复,还可以为当地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
草地碳汇交易:在草原地区,通过草地保护和恢复措施,增加草地碳汇量,并参与碳汇交易。这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同时提高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
4、实施生态补偿
水资源保护与水权交易: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水资源保护和合理调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探索水权交易机制,将水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土地保护与生态补偿:在生态脆弱地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生态保护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5、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能源产业:在美丽中国先行区,积极推广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还可以为当地带来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
绿色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环保材料,发展绿色制造业。通过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和附加值,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生态碳汇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已经在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等措施,部分地区成功地推动了生态碳汇项目的建设和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望未来,美丽中国先行区将继续深化生态碳汇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探索更多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