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危机加剧,碳中和成为人类共同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以“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为引领,构建多层次碳市场体系。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启,为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打开价值转化通道。内蒙古自治区凭借广袤的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成为全国碳汇经济的先行者。其通过开发CCER项目、创新地方碳普惠产品、推动政企协同,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碳汇开发—经济收益—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01.生态资源禀赋:超级碳库的天然优势
内蒙古横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生态功能覆盖全国4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汇能力全国领先:
1.资源规模
森林面积4.08亿亩、草原面积11.38亿亩、湿地面积0.9亿亩,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四位。
2.碳汇能力
以2022年为基准年,全区林草湿年碳储量105.38亿吨,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3.开发潜力
CCER碳汇项目年开发潜力236万吨,林草碳普惠年开发潜力1800万吨,总量相当于每年抵消约2000万人口的碳排放。
内蒙古将这一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聚焦林业碳汇开发。截至2024年,储备18个CCER造林项目,总面积216万亩,首期碳汇量预计112万吨。其中,5个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与江西省并列全国第一。通过碳汇交易,内蒙古实现了“种树卖碳”的生态价值变现。
02.科学开发路径:数据支撑与全域推进
碳汇开发的核心在于精准计量与科学规划。内蒙古通过“三步走”夯实基础:
1.摸清家底
2024年8月,自治区林草局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林草湿碳汇“家底”报告,明确可开发碳汇量、碳储量分布及技术路径,为项目选址、规模测算提供科学依据。
2.全域布局
以兴安盟为试点,全域推进CCER项目开发,2024年实现协议交易582万元;推动蒙能集团与森工集团、包头市、通辽市等签订2100万元碳汇合同,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
3.技术赋能
引入遥感监测、区块链等技术,确保碳汇计量透明可信,规避“重复计算”“数据造假”等风险。
这一模式打破了过去“零散开发、各自为战”的困局,将碎片化生态资源整合为可规模化交易的碳资产。
03.市场创新:多元交易体系激活碳汇价值
内蒙古在碳汇交易中构建“国家市场+地方产品”双轮驱动体系:
1.国家主渠道
依托CCER全国市场,推动大型林业项目核证交易。例如,森工集团开发的百万亩造林项目,预计年均碳汇收益超千万元。
2.地方碳普惠
创新推出“林草数字碳票”“县级林业碳票”等产品,降低中小型项目参与门槛。2024年,包头、鄂尔多斯通过碳票交易实现73.5万元收益,为牧民、社区参与碳汇经济提供路径。
3.企业协同
能源企业(如蒙能集团)通过购买碳汇抵消排放,形成“高碳产业付费—低碳产业获益”的闭环,推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
多元交易模式不仅拓宽了碳汇收益渠道,更激活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04.战略升级:从碳汇开发到品牌化运营
内蒙古的碳汇实践正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
1.品牌建设
2025年计划打造“北疆绿碳”品牌,整合林业、草原、湿地碳汇资源,建立统一的认证、交易和推广体系,提升市场溢价能力。
2.场景拓展
探索碳汇与文旅、金融等产业融合。例如,开发“碳汇+生态旅游”产品,推出碳汇质押贷款,将碳汇收益权转化为融资工具。
3.国际对接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跨境碳汇交易,参与国际碳市场规则制定,提升中国碳汇话语权。
自治区提出,2025年将通过多路径实现碳汇价值5000万元,并力争成为全国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05.启示与展望:碳汇经济的中国经验
内蒙古的碳汇实践不仅为生态资源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更揭示了碳汇经济从理念到落地的完整逻辑。其经验与未来规划,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兼具战略性和实操性的参考框架。
1.生态资源资本化:从“无形服务”到“有形资产”
科学量化奠定基础:内蒙古通过摸清碳汇“家底”,建立全国首个省级林草湿碳汇数据库(2024年公布年碳汇量1.19亿吨),为资源定价提供刚性支撑。例如,基于精准数据,森工集团将216万亩造林项目碳汇量锁定为112万吨,直接吸引蒙能集团以2100万元签约消纳。
市场化机制打通路径:碳票、CCER项目等创新工具,将分散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标准化资产。包头市“林草数字碳票”将牧民零散林地打包成可交易的碳汇包,单笔交易门槛降至10亩,2024年带动73.5万元收益,惠及200余户农牧家庭。
收益反哺激活可持续性:兴安盟将582万元碳汇收入定向用于林地管护和社区发展,形成“保护—交易—再投入”闭环。通辽市农牧民通过碳汇分红户均年增收2000元,彻底扭转“生态保护者贫困”的悖论。
2.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破解开发瓶颈
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协同:国家CCER重启构建统一框架,而内蒙古推出“县级林业碳票”等地方产品,填补中小项目市场空白。例如,伊金霍洛旗首张县级碳票覆盖3万亩林地,为县域经济参与碳汇提供模板。
技术赋能可信交易:区块链技术确保碳汇数据不可篡改(如包头碳票平台);AI+遥感将碳汇计量误差从20%压缩至5%(森工集团试点);无人机巡检实现万亩林地碳汇动态监测,成本降低60%。
金融工具拓展应用场景:碳汇质押贷款(鄂尔多斯某牧企以预期碳汇收益获贷300万元)、碳汇保险(赤峰市试点干旱灾害碳汇损失险)等创新,将“未来生态价值”转化为“当下资本”。
3.多方共治:构建利益共享生态圈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自治区林草局发布《碳汇项目开发指南》,降低企业合规成本;蒙能集团等国企以“保底收购+分成”模式联动中小开发者,2024年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亿元。
社区成为受益主体:在阿拉善盟,牧民以草场入股碳汇项目,享受20%收益分成;呼伦贝尔试点“碳汇合作社”,牧民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碳汇收益,参与积极性提升40%。
跨区域协同消纳:内蒙古与浙江、广东签订碳汇消纳协议,2024年向杭州某科技公司出售10万吨碳汇,抵消其数据中心排放,探索“西碳东用”区域补偿机制。
未来,随着碳汇方法学完善、交易规则细化及技术应用深化,中国碳汇市场将迈向更高水平。内蒙古的探索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成就。
内蒙古的碳汇实践,是一场从“生态输血”到“生态造血”的革命。它重新定义了发展的内涵: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驱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通过碳汇交易,每一棵树、每一片草原都成为“生金产银”的资产,生态保护者从“被动付出”转向“主动受益”。这一模式不仅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路径,更向世界证明: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成为绿色经济的领跑者。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