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践行“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因此低碳发展是产业园区的必由之路。而打造低碳园区不仅是企业ESG的体现,更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标志,目前已有不少产业地产企业开启低碳模式的创新探索。
背景条件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从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到低碳示范园区、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等,积累了大量低碳发展经验和做法,涌现出一批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2013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启动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提出培育集聚一批低碳型企业,促进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从而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作用和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第一批55家申报园区通过审核,第二批12家申报园区通过审核,参与试点的工业园区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2015年10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通过减源、增加碳汇、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区域内碳排放趋近于零,最终实现源、汇平衡。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等具有紧密联系,但区别在于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从碳排放角度强调净排放接近于零,而能源规划强调不同能源品种的开发与利用。2021年,发改委、工信部发布《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同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
在中央和部委政策带动下,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推进低碳或近零碳园区试点建设,比如,四川省提出,“在2025年前,建成20个左右近零碳排放园区”,通过示范建设,探索园区低碳化发展路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长三角地区注重一体化发展,成立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关注从科技创新、结构转型等方面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河北等工业及资源大省更加强调产业循环化、绿色化发展。福建依托林业资源优势,从增强碳汇角度出发,重点发展林草碳汇。
零碳园区和低碳园区的概念
产业园区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引进符合相关条件的产业项目,以地产为载体,实现城市功能建设的开发模式。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园区物理边界或控制的资产内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燃煤锅炉、园区拥有的燃油车辆等;二是外购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企业因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三是其他间接排放,因园区生产经营产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物业运营、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购买设备、办公室装修、办公耗材等)所有前端供应商产品中的碳排放。
零碳园区是指园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内,多方主体协同产业生态链,依托绿色投资、零碳科技和数智运营等手段,实现区域内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的动态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
低碳园区是指能够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是无法实现零碳园区的过渡阶段,考虑到短期内受技术发展的水平难以做到园区建设环节的零碳化,因此低碳园区的定义应该是做到“建设低碳化”“运营零碳化”,因此低碳园区的抓手点应为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运营。考虑到短期内监管机制受限,园区内入驻企业消耗的生产能源、交通能源、购买的产品中碳排量应归属于入园企业的碳排放要求,但长期园区仍可采取一定手段推动入园企业的低碳化转型。
园区的低碳零碳的发展举措
通过对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减少碳排放
园区设计建设阶段的主要举措:一是提高建筑节能率,通过被动式节能设计降低建材能耗(包括保温墙体、门窗技术、建筑通风、电器节能等);提升装配式建筑材料占比。二是提升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等;采用环保清洁的建筑装置,如LED灯、风光互补路灯、外遮阳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三是能源供应系统绿色转型,提升屋顶光伏覆盖率;采用绿色电力等。
园区招商运营阶段的主要举措:一是生产场景绿色化,通过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措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对生产企业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分类回收。提升可再生垃圾回收处理率等。二是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提升园区新能源汽车/光储直柔系统充电桩配置,上线智能交通管理调配平台等。三是统一能耗管理体系,能源站集中化管理从而规模化提升能效;建设能源大数据监控平台有效控制园区整体能耗与碳排放等。
通过绿化等手段,加强园区的碳吸收
一方面,增加园区的碳汇能力,包括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建设综合绿化如楼宇立体绿化、园区道路绿化等。另一方面,建设专业的固碳项目,建立一些小型但高效率的生物吸碳项目、CCUS装置,如在部分建筑外墙悬挂大片藻类生物反应器等。
通过精细化的数字管理模式降低碳排放
在智慧园区创建过程中,建立园区数字孪生系统平台,从而实现园区能耗实时监控。或者应用智能管理系统对园区能耗、碳排放和碳汇进行实时监督管理,提高园区能耗和碳排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可以利用物联网IOT科技溯源追踪,园区日常运维管理。
同时,可开展企业碳足迹评估监控,对园区内产品和公司进行碳足迹的全生命周期评估分析和优化。
通过建立园区低碳管理体系降低碳排放
首先,搭建相应的组织体系。可成立双碳工作小组,建立考评机制;成立产学研联盟,引入外部专家和智库力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其次,建立低碳园区工作机制。规划引领,双碳要求贯穿园区建设全过程;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作为产业落地约束条件。
最后,尝试绿色金融创新。发起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争取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深度挖掘碳资产价值。
典型案例
近零碳园区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总部基地
坐落于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总部基地被认为是国内最大规模的近零碳园区。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建筑光伏一体化、交直流微网架构、智慧能源管理、场景化节能设计、先进储能系统、园区碳汇等一体化方案。通过探索和创新,构筑了自发电、自应急、自优化、自联网、自交易等“五自”能力,赋予建筑新生命,推动建筑从绿色建筑走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最终走向光储直柔。
减碳路径:充分利用园区三栋建筑立面和屋顶空间,铺设约3万㎡的BIPV (建筑光伏一体化)幕墙。不仅每年可发绿电150万千瓦时,而且能有效控制楼宇内部的温度升高,降低空调系统制冷量需求。
智能建筑体:依托“园区能源管理云+能源路由器”创新架构,通过云-边-端协同,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AI协同调度和园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能耗和碳排一网可视、可管、可维、可优。
园区碳汇:增加园区的整体绿量,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及草皮、常绿树与落叶树、大树与小树,通过多样化的绿化组合方式提升园区生态碳汇的观赏功能与生态功能,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阻隔和吸收工业噪音等。园区依托自然本底及建设要素,结合各类低碳技术,向空间要绿量。采取场地绿化与屋顶绿化、墙体绿化、草坪绿化结合方式,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园区绿化立体空间。
绿色贡献:整合全球80%减碳技术,诞生了20%新技术。减碳率高达63%,等效每年植树4642棵,获得了2022年“碳中和”绿点先锋国际奖项。
结语
建设低碳零碳园区对于提升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响应国家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园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未来,随着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低碳、零碳园区会越来越成熟和普及,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农林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