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从政策试点转向全面推广阶段。本文从政策红利、产业升级、区域协同、企业赋能四大维度,解析申报零碳园区的核心优势。
一、政策红利:绿色生态与资源倾斜的双重驱动
国家战略背书与地方考核加分
零碳园区被纳入国家“双碳”战略的核心载体,地方政府通过申报可获得中央政策倾斜。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示范”,直接带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地方碳达峰考核指标超额完成。
《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计划到2026年,完成10个以上近零碳园区、15个以上近零碳工厂建设。
《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提出零碳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围绕九大领域,包括绿电直供模式、分布式能源系统、新型储能、节能降碳升级改造、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园区绿色出行体系、智慧能碳平台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以及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
财政金融工具精准扶持
专项补贴:常州市对市级近零碳工厂最高支持50万元,省级零碳园区最高奖励100万元,并配套“绿色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组合拳。
碳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对零碳园区内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利率低至1.75%,同时支持发行碳中和债、绿色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
区域形象与招商竞争力提升
零碳园区成为地方政府绿色发展的“金字招牌”。贵州建科院零碳园区通过“光伏+生态固碳”模式实现负碳排放,吸引多家国际认证机构合作,助力地方打造“低碳生态城市”IP。
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群与高碳转型的协同突破
碳资产开发与市场红利
CCER交易收益: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作为我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2019年投入使用,于2022年3月获得由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华测认证(CTI)颁发的碳中和认证双证书。产业园实现了仓储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应用,自主中和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剩余排放量在北京绿色交易所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抵消。
绿电消费激励:盐城市射阳零碳产业园通过绿电直供模式,企业能源成本降低15%-20%。此外,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绿色项目提供1.75%低息贷款,多家商业银行对零碳园区内企业的绿色贷款审批效率提升30%,利率普遍下浮0.5-1.5个百分点。
绿色产业链重构与新兴产业培育
新能源装备集群: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整体按照“一轴双核两区”进行布局,以零碳高科技产业为展示轴,配套商业商务核心、科技创新核心、产业区和生活服务区,目前园区已入驻10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初现。
循环经济模式:高台县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畅通“种养一体化”发展之路,让“畜禽养殖—粪肥还田—农业种植”形成闭环链,甘肃共裕高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在许三湾戈壁滩上投资2.6亿元,建成了占地11000多亩的农、林、牧、肥循环产业园。
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数字化碳管理:园区级能源管控平台整合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技术,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优化,综合能耗强度下降30%。广东电网公司B级(佛山)检修中心零碳示范项目,在数字化碳排放监测与管理技术的助力下,逐步实现碳排放动态监测、能源消耗在线监控、碳盘查报告自动生成,力争2025年年底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检修中心。
余热回收与能效提升:通过采用环保再生材料、集中处理废水和废材料以及余热回收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并减少了能源消耗。佛山美的工业城零碳智慧园区通过节能减排+余热回收,优化能源消费。
三、区域协同:从园区到城市的系统性降碳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碳汇经济探索:零碳园区的实现需要将生态碳汇与空间设计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性规划和技术创新,构建“自然-建筑-能源”协同的低碳生态系统。增加园区的整体绿量,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及草皮、常绿树与落叶树、大树与小树,通过多样化的绿化组合方式提升园区生态碳汇的观赏功能与生态功能,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阻隔和吸收工业噪音等。四川天府新区通过“林业碳汇+生态修复”抵消碳排放,形成产学研用闭环。
GEP核算机制:德清县创新推出全省首个基于单个项目生态价值核算结果的GEP绿色金融贷,通过科学量化评估项目生态效益,以项目生态价值为重要授信参考依据,为项目主体提供绿色金融增信支持。德清一家企业在建设一个近零碳电力产业园项目,经过银行GEP核算决策支持系统核算发现该企业的GEP核算值正增加,于是开通了绿色审批通道,并予以低至5%的优惠利率,获得了贷款授信4900万元。
能源系统低碳化改造
多能互补体系:云南普洱,思茅产业园零碳示范项目聚焦多能互补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将推动碳排放总量较国标基准值下降30%—45%。
跨区补偿机制:依托跨省绿电交易平台,雄安新区将本地光伏、风电等富余绿电定向输送至京津冀高耗能重工业区,同步征收“碳泄漏风险防控费”,以经济杠杆约束区域碳排转移,推动跨域绿色责任共担与低碳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零碳建筑: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是国内首个“零碳建筑+智慧能源”示范园区。项目集成建筑光伏一体化、浅层地源热泵冷热联供及智能能源管控技术,实现屋顶光伏全覆盖、地源热泵替代传统空调,依托全链路智慧调度平台动态优化能源供需,构建“光储地热协同、零碳闭环运行”的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
智慧能源网络: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零碳示范园区”依托“能碳大脑”平台,构建覆盖“源-网-荷-储”全场景的智慧能源管理体系,通过整合光伏、储能及充电桩实时数据,结合自研能源AI大模型实现多能源协同调度与动态优化,助力园区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四、企业赋能:成本优化与市场准入的多维收益
绿色供应链门槛突破
碳足迹认证红利:入驻零碳园区的企业可获得“绿钢”“零碳铝”等低碳产品认证,成为苹果、特斯拉等跨国企业的优先供应商。
出口竞争力提升:全球碳关税壁垒加速形成,零碳园区内企业产品碳足迹降低30%-50%,有效规避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风险。
运营成本长期下降
绿电自给与储能收益:园区光伏系统年发电量满足自身需求,并通过峰谷电价差实现储能收益,企业用电成本降低20%-30%。
智慧运维效率提升:零碳园区智慧运维平台实现能源数据实时监测,AI算法优化空调、照明等设备运行,运维成本降低15%。
ESG投资与品牌溢价
ESG评级提升:零碳园区内企业ESG表现显著优于传统园区,吸引贝莱德、淡马锡等国际资本,融资成本降低1-2个百分点。
消费者绿色偏好:零碳认证产品溢价空间达10%-15%,例如宁德时代在零碳园区生产的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市占率提升8个百分点。
零碳园区不仅是政策驱动的“绿色试验田”,更是产业转型的“战略支点”。从政策红利到产业升级,从区域协同到企业赋能,其核心优势已超越单一园区范畴,成为地方政府重构经济竞争力、企业抢占未来赛道的关键抓手。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