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林业碳汇的机制和业务创新不断发展,交易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在林业碳汇金融应用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推出了林业碳汇债券、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林业碳汇保险、林业碳汇基金、林业碳汇远期交易、林业碳汇回购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手段,以此解决林业碳汇项目因为开发和维护周期长所面临的融资渠道少、资金需求多等资金困难,促进林业碳汇的发展,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一、碳汇基金
碳汇基金是由政府、企业、个人投资的一项专门基金,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碳汇量的买卖,并且进行碳减排项目的投资,一段时间后获得相应的回报。
碳汇基金面向碳汇要素市场,能辅助实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目标。其中,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全国首家以增汇抵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国绿色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绿色碳汇发展,目前已经有山西碳汇基金项目、浙江碳汇基金项目、北京碳汇基金项目、温州碳汇基金项目、大兴安岭碳汇基金项目等15个碳汇基金。
案例:全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
根据国家林业局、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全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业务工作的通知》(林改发〔2017〕1100号)文件,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建设银行共同发起,按照“政策导向、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风险可控”的原则设立,专门用于全国林业产业的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林业产业基金支持的范围包括木竹(藤)加工类等以林产品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为主业的新建和续建项目。
二、林业碳票
林业碳票是指行政区域内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林业主管部门审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签发的碳减排量而制发的具有收益权的凭证,赋予交易、质押、抵消等权能。林业碳票主要用于愿参与减排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等进行碳排放抵消,无法用于控排企业的排放抵消。
全国多地在林权制度改革和林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探索林业碳票应用,福建省三明市、安徽省滁州市、贵州省毕节市等地相继出台了当地的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和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创新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渠道。
作为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林业碳票被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功能价值。
案例:赤水丹青碳票
2022年,贵州省第一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在贵州省赤水市成功发行。
据悉,10万亩毛竹林碳汇资源,经测算,每亩可固碳约2吨以上,以2016年至2020年的5年计入期,可固碳104万吨,价值5000万元。基于此,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赤水市信用联社)依托全省第一张竹林碳票,为赤水市晟丰农业集团授信5000万元。
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赤水丹青碳票的发行是让“碳票”变“钞票”,印证了“青山”就是“金山”,是金融促进竹海碳资源价值转化的积极探索。
三、林业碳汇质押贷
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是现阶段实践应用最广的林业碳汇融资方式,主要:“碳汇量”质押、“碳汇+产业收益(如农业、林业等)”质押、“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碳汇预期收益权+产业预期收益权”质押。其中,“碳汇+产业收益”质押和“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是目前最主要的两种碳汇融资模式,融资规模占比最高。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重庆三峡银行、泰州农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推出林业碳汇质押融资产品,如碳汇致富贷、碳林贷、碳汇贷、林业碳汇贷、绿碳贷、零碳相伴、竹林碳汇贷、森林碳汇贷、碳汇贷等。
案例:广西北部湾银行——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2021年12月底,广西北部湾银行为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的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成功发放5000万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这是广西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标志着广西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再次取得突破。
据介绍,该笔信贷通过对企业林场碳汇量估算评估,以企业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为质押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不仅开拓了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往期利率,节约资金成本超百万元。该笔信贷是在广西首次使用“林业碳汇”资产进行融资,是广西金融同业实现生态资产价值化、市场化、金融化的初步探索。
四、碳汇+生态司法
“碳汇+生态司法”模式是在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中,通过责令被告人认购森林碳汇量,在保障林农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认购碳汇量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该模式弥补了补栽补种判决不能“第一时间”全方位修复生态的不足,生态“司法+碳汇”的工作机制丰富了认购碳汇的内涵、价值和法律属性。江西、福建、厦门等多地在探索建立“碳汇+生态司法”机制,其中厦门市还设立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厦门市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引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人自愿向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认购“绿碳”“蓝碳”等生态价值产品,以承担替代性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并将购买到的碳汇交付到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助力在厦门社会范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
五、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绿色债券分为以下几类:
(1)普通绿色债券,符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要求,专项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普通绿色债券还包含两个子品种:①蓝色债,券符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要求,募集资金投向可持续型海洋经济领域,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用于支持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项目的有价证券。②碳中和债,符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要求,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通过专项产品持续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循环领域,助力实现碳中和感景的有价证券。
(2)碳收益绿色债券(环境权益相关的绿色债券),符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要求,募集资金投向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债券条款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相挂钩的有价证券。例如产品定价按照固定利率加浮动利率确定,浮动利率挂钩所投碳资产相关收益。
(3)绿色项目收益债券,符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要求,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建设且以绿色项目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为主要偿债来源的有价证券。
(4)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符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要求,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或以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收益支持的结构化融资工具。
2022年,国内市场共发行518只绿色债券,规模达8735.07亿元,较2021年发行规模同比增长43.59%,发行只数同比增长6.79%。
案例:农发行发行国内首单用于森林碳汇的碳中和债
2021年9月23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在中央结算公司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面向全球投资者成功发行国内首单用于森林碳汇的碳中和债券36亿元,发行期限为2年期,发行利率为2%,认购倍率为8.61倍,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造林及再造林等森林碳汇项目的货款投放。此次发行得到了农业银行、中信证券、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南京银行等机构大力支持,并同步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共8家承办银行发行柜台债券,由承办银行在柜面及电子渠道向公众零售。本次发行同时得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积极认购,中信里昂、中金公司等14家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渠道参与了投标。
据悉,该期债券是国内首单用于森林碳汇的碳中和债券暨农发行首次柜台债券,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要求的“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原则,支持项目经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认证,符合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且首次采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气候投融资支持项目分类指南》(T/CSTE0061-2021)标准,将有力促进林业绿化面积提高,促进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土壤保育、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碳汇效应显著。
六、组合工具
1.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远期约定回购
2021年3月,顺昌县国有林场与兴业银行南平分行举办“碳汇贷”项目签约仪式,本次推出的“碳汇贷”是顺昌县国有林场通过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远期约定回购的模式,获得兴业银行2000万元的融资项目,是福建省首例林业碳汇质押+全国首例远期碳汇产品约定回购的综合融资项目。2020年,南平市成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顺昌为试点基地,将探索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提上了日程。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顺昌县国有林场、兴业银行积极探讨沟通,探索将环境权益的回购模式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创新生成“碳汇质押+远期碳回购”的碳汇组合融资模式,把碳排放权转化为经济价值,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路径。
2.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保险单”
2021年8月,8月15日,人保财险龙泉支公司与龙泉市李汉清家庭农场成功签订碳汇林综合保险合同,并与龙泉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通过“森林险+碳汇贷”模式为其80亩碳汇林提供质押贷款,实现浙江省内首例森林碳汇项目“保险+”模式,对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积极探索。
据悉,该业务以经生态环境部门同意登记的森林经营碳汇普惠项目为标的,综合考虑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价值及林业商业保险保额确定授信额度,通过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保险单”质押方式贷款,将保险与碳汇质押、碳汇融资有机结合,为碳汇融资放大授信的新模式提供风险保障。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