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认监委”)发布《国家认监委关于发布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审批决定的公告》(2024年第11号),资质覆盖能源产业(可再生/不可再生)、林业和其他碳汇类型两个行业领域,共5家机构,分别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及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和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审定与核查机构的确定,打通了CCER项目开发的最后一公里。
武宁县CCER林业碳汇开发案例
武宁县林业碳汇项目是在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森林资源,实现碳汇的增加和交易的综合性项目。该项目通过与江西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林科院等单位的合作,率先在全省选定乡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林木作为林业碳汇计量树种,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如《武宁县林业碳汇碳中和试点实施方案》、《武宁县“乡村林碳”管理办法(暂行)》和《武宁县“乡村林碳”碳汇计量技术指南》等。
武宁县林业碳汇新闻发布会:
2023年8月16日,武宁县林业局“加快‘两山’转化,奋力推进碳中和试点 ”新闻发布会在县新闻发布厅召开。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饶宜忠作主题发布,县林业局相关发布人回答记者提问。
饶宜忠表示,发展林草碳汇是全球公认的最经济、可持续的固碳减排措施,是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压舱石”。作为全国林长制发源地、江西省重点林业县,武宁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固碳增汇潜力较大。为探索建立非履约机制下的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碳汇交易反哺营造林建设,武宁县紧抓省林业碳中和试点契机,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创新实施乡村“四旁”树碳中和项目,探索建立“乡村林碳”碳汇价值实现体系,进一步挖掘了乡村“四旁”林木经济价值。2023年4月底签发登记了首批“乡村林碳”1845吨,已销售“乡村林碳”1656.37吨,获得收益82800余元。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绿化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主要做法是:
一、成立一个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林业碳中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2022年4月27日、2023年2月24日领导小组先后专题研究碳中和事项,审定通过相关文件,部署林业碳中和试点具体工作。同时,为进一步理清思路,我县先后与杭州华东院、碳璞绿色能源(上海)、江西丰林、北京凯来美等公司开展碳汇业务洽谈交流,丰富了内涵,积累了经验,为开展林业碳汇碳中和试点夯实了基础。
二、做好三项工作,明确发展方向。一是营造社会氛围。为保障林业碳汇工作的顺利推进,县级召开林长培训会、乡级召开村组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在长水村开展碳汇知识科普活动,发放了林业碳汇宣传资料3000余份,切实向群众普及碳汇常识,争取群众支持。二是确定试点方案。制定了《武宁县林业碳汇碳中和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林业碳中和的试点时间、试点范围、试点目标、试点内容、方法步骤,确定罗坪镇长水村作为试点村,选定“四旁树”作为试点样本,设定一个周期为20年。三是确定消纳方式。在核证碳汇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点碳汇的多渠道消纳方式, 确定了绿色政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标签、司法碳汇、绿色金融等6条消纳渠道,并选定一批合作商户,建立合作积分兑换实物产品机制,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抓住六个关键,保障试点推进。一是调查摸清家底。成立了林业碳汇调查监测队伍,采取每木检尺的方法对罗坪镇长水村5万余株乡村“四旁”林木进行全面调查、测量、登记、监测,确保第一手数据真实完整,为碳汇计量技术指南制定和林业碳中和实施方案设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二是强化技术力量。鉴于我县林业碳汇技术不足的情况,积极向省经济发展中心和省林科院寻求技术帮助,并获大力支持。先后帮助完成了《武宁县“林碳抵消”项目碳汇计量技术指南(试行)》编制工作,为我县开展林业碳中和项目明确了目标,指引了方向;帮助我县开展业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林业碳汇调查监测水平,确保了基础工作顺利开展。三是编制计量方法学。3月初,省林科院结合武宁县乡村“四旁”绿化实际,参考和借鉴了相关碳汇方法学,制定了符合我县农村“四旁树”性质的碳汇计量技术指南,于3月14日通过专家评审,3月24日通过县政府常务会审定。依此计算,罗坪镇长水村“四旁树”20年内预计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现已交易1656.2吨。四是搭建交易平台。制定出台了《武宁县“林碳抵消”管理办法(暂行)》等规范性文件,邀请省经济发展中心帮助建设了“武宁林碳抵消”平台,4月正式上线运行,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林业碳汇的交易,实现平台推动在线登记、在线中和、公开展示及积分兑换等价值实现功能。碳汇通过消纳渠道产生的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将全额发放给“四旁树”的产权人,确保试点的可操作性、可延续性。五是抓住重点环节。抓住申请、计量、核证、登记等重点环节,把握住时间节点、资格资质、方法步骤、工作流程,特别是计量与核证,要求严,技术含量高,请省林科院帮我们出具《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林碳抵消”项目碳汇计量报告》,县生态环境局成立核证组,7个工作日内对申请项目的计量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及信息的完整性、计量方法、数据管理、质量保证和相关支撑性材料进行文件评审,并出具《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林碳抵消”项目碳汇核证报告》,确保报告质量。六是注重生态建设。一是增碳固汇。今年武宁县完成春季造林22950亩,封山育林15000亩,退化林修复34000亩,切实增强了林木固碳增汇能力,厚植了绿色发展优势。二是护碳固本。构建了“一长三员”管护体系,探索建立“林长+检察长”、民间林长选聘管理机制,实现对全域森林无缝隙管护,进一步强化碳资源管护,森林管护成效取得新突破,其中林地保有量达418万亩,增长1.63%;森林蓄积量达1871万立方米,增长2.89%;森林覆盖率达76.54%,增长1.2%;乔木林公顷蓄积达到73.19立方米/公顷,增长0.41%。武宁县先后摘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等多项国字号荣誉;试点长水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5.84%,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养生基地”,县、乡、村生态建设意识不断强化,成效显著,确保了乡村“四旁”树茂林丰。
全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中和项目成功实施后,将有效推动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这不仅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新途径,为全省所有乡村“四旁”林木碳中和项目开发提供借鉴,更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抓好碳中和试点项目实施,进一步深挖林业碳汇潜力,拓宽消纳渠道,丰富积分兑换机制,繁荣碳汇经济,使群众真正将护绿、管绿挂在心头,真正实现森林保护和碳汇惠民的双赢。
◇相关文件下载:如需下载PDD编制资料,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PDD模板”,获取下载方式。
答记者问
1.记者提问:什么是林业碳汇呢?
武宁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国营林场场长万勇:
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具体的方法学测算量化形成减排量交易指标,结合碳汇交易的过程及活动机制。林业碳汇项目是指根据有关减排机制的林业项目方法学和程序,开发的合格的温室气体项目。与直接减排措施相比,植树造林等碳汇措施不仅可以达到间接减排的效果,而且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
2.记者提问:武宁县开发林业碳汇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呢?
武宁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国营林场场长万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省政府及省林业局先后出台了《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赣府发〔2022〕17号)、《2022年全省林业碳汇工作要点》(赣林办发〔2022〕16号)和《关于开展全省林业碳汇试点工作的通知》(赣林造字〔2022〕96号)等文件,在全省深入推进林业碳汇试点工作,并明确将我县纳入省级林业碳汇试点县,为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我县按照试点要求在罗坪镇长水村开发了全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积极探索林业碳中和的多种实现途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3.记者提问:武宁乡村林碳“四旁树”具体是哪“四旁树”呢?碳汇消纳渠道具体有哪些呢?
武宁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张才:
“四旁树”具体是村旁、宅旁、水旁、路旁2013年以来自栽生态树种作为试点区域,自栽生态树种作为武宁“乡村林碳”项目计量树种。在核证碳汇量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探索试点碳汇的多渠道消纳方式, 主要有绿色政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标签、司法碳汇、绿色金融等6条消纳渠道,并选定一批合作商户,建立合作积分兑换实物产品机制,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是绿色政务。要求行政事业、国有企业等单位举办的会议、大中型活动及公车使用等,根据用电量、耗油量等能源消耗量购买一定的碳汇进行中和,倡导低碳政务。二是绿色消费。为推动碳普惠,对购买电动车、自行车等绿色环保车辆赠予一定积分。三是绿色出行。对徒步出行或骑共享单车出行,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四是绿色标签。鼓励疫木除治企业、疫木加工企业及其他企业购买碳汇,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五是司法碳汇。对破坏森林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可通过购买一定的碳汇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刑事行政处罚。六是绿色金融。对购买碳汇企业或个人可享受贷款优先、碳汇质押、征信增信等优惠政策。此外,武宁县还上线运行武宁林碳抵消平台,入驻了一批特色合作商户,有消纳需求的社会公众通过平台可以自主购买“乡村林碳”,购碳获得的积分还可以参与商品兑换。今年4月武宁签发登记了首批“乡村林碳”1845吨,目前已售出1656.37吨,在武宁举办的全国首届林长制论坛,通过购买“乡村林碳”实现了会议碳中和。
4.记者提问:武宁县在长水村开发全省首个“四旁”林木碳汇项目并成功交易运行,你局作为牵头单位,有哪些做法是值得推广的?
武宁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张才:
现在由我来回答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我认为有三点作法是值得推广的。
(一)制度先行,程序规范。一是顶层设计完备。为发挥林业在固碳增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近年,省林业局先后印发了《江西省林业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1—2030年)》《关于开展全省林业碳汇试点工作的通知》《江西省林业碳汇碳中和试点实施方案》,为武宁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遵循。二是实施内容明确。武宁以县政府名义印发了《武宁县林业碳中和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试点范围、试点内容、责任分工、实施步骤等重要内容。三是技术规范完善。武宁专门就“乡村林碳”的项目管理、计量技术指南、项目开发流程、积分兑换规则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为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与文旅、司法等部门探讨制定具体的消纳办法。
(二)各级联动,精心组织。林业碳中和试点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没有各级部门的共同推进很难成功。为此,省林业局成立了林业碳汇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为武宁试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现场指导、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武宁成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十余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林业碳中和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林业碳中和事项,及时解决试点推进中的问题。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院、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为武宁提供咨询论证、碳汇计量、技术培训等支持,有效解决了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长水村村民积极配合技术队伍入户开展核查,合作商户积极响应入驻碳抵消平台,武宁林业碳中和试点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
(三)因地制宜,勇于创新。为了解决CCER项目开发标准与森林固碳增汇能力错配的问题,充分挖掘我省森林资源的巨大潜力,让守着“绿水青山”的农民收获“金山银山”,武宁作为全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选择从本地资源禀赋实际出发,瞄准了分布在广大乡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的人工栽植林木,实施了全国首个乡村“四旁”树碳中和项目,探索出非履约机制下的林业碳普惠和碳汇价值实现新路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林碳”开发、交易和消纳机制,让山区里的“乡村林碳”“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有助于提升广大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提高农民参与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