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年7月25日,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成功在全国自愿减排交易系统(CCER)开设项目账户,标志着庆阳市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取得新突破,正式融入国家碳交易市场体系。作为甘肃省内的首个由政府机关直接作为业主开设的项目账户,展示了甘肃省在林业碳汇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它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进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 背景概况
项目背景
甘肃庆阳市拥有林地面积1312.43万亩,森林面积1069.6万亩,森林覆盖率26.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332.4万立方米。全市2012年以来完成造林中约有432万亩可以进行开发林业碳汇。全市拥有草地面积1334.63万亩,近年来完成草原生态修复、退牧还草面积100多万亩。
甘肃省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作为项目业主,积极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庆阳市林业碳汇开发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
2020年以来,庆阳市紧盯“双碳”目标,全力推动林业碳汇开发,在编制完成《庆阳市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实施方案》《庆阳市林草碳汇开发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庆阳市政府于2023年11月印发了《庆阳市林业碳汇交易机制落实工作方案》,为全市林业碳汇开发确定了“四梁八柱”,开创了“服务不分成、授权不流转”的林业碳汇开发“庆阳模式”。
项目进展
CCER开户成功
2024年7月25日,甘肃省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在全国自愿减排交易系统(CCER)成功开户,标志着庆阳市林业碳汇项目正式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项目规模与预期收益
庆阳市将采用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标准对全市2012年以来符合开发要求的432.4万亩造林进行林业碳汇开发。采取市级统筹,县(区)实施的方式,在子午岭国有林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稳步向县(区)扩展,力争2024年完成全市第一批林业碳汇交易。
目前,庆阳市子午岭国有林区项目涉及2012年以来人工造林50多万亩,预计产生温室气体年均减排量约为18万吨,计入期40年,总减排量700多万吨,按照每吨70元计算,项目总收益约为4.9亿元。
二 创新做法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政府主导作用
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在项目中发挥了核心的主导作用,通过采取市级统筹,县(区)实施,制定政策、规划项目、协调资源等方式,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确保了项目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方参与机制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项目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深度合作,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格局。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还提高了项目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社会资本的参与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为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规划,精细管理
科学规划
项目在规划阶段就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内容涵盖了项目目标、实施路径、资源配置、风险评估等多个方面,确保了项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精细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加强了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和监测评估机制,项目实现了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精准把控。同时,项目还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
创新模式,探索路径
创新开发模式
庆阳市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推出了“服务不分成、授权不流转”的开发新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林业碳汇项目的利益分配机制,更加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该模式也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服务不分成
“服务不分成”指的是在庆阳市林业碳汇开发过程中,相关服务提供者(如技术支持单位、咨询机构等)不直接从碳汇项目中获取经济收益的分成。
促进公平合作:通过不设置服务分成,可以确保项目业主(如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合作更加公平、透明,减少因利益分配问题可能产生的纠纷。
降低项目成本:服务不分成有助于降低项目整体运营成本,使更多资金能够用于实际的林业碳汇开发和生态保护工作。
鼓励技术创新:在这种模式下,服务提供者可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赢得更多项目合作机会,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收益。
授权不流转
“授权不流转”指的是在庆阳市林业碳汇项目中,项目业主(即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对林业碳汇资源的开发权、经营权等授权给特定单位或个人后,这些权利不得随意转让或流转给第三方。
保障项目稳定性:通过限制授权流转,可以确保林业碳汇项目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因权利频繁变动而导致的项目中断或管理混乱。
加强监管与责任:授权不流转有助于明确项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项目运营过程的监管,确保项目按照既定目标和计划顺利推进。
保护生态环境:林业碳汇项目旨在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措施增加森林碳汇量,从而应对气候变化。限制授权流转有助于保护这些森林资源不受非法侵占和破坏,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探索实践路径
庆阳市还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路径。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等方式,项目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路径。这些实践路径不仅为庆阳市的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三 参考价值
甘肃首例林业碳汇项目顺利获得全国CCER系统认可并完成注册,同时,开创性地采用了“服务收益无分割、授权权利不转移”的新型运营模式,此举为其他地域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实施方面树立了典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政策制定与机制创新
政策引导与支持:庆阳市在推动林业碳汇项目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为项目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庆阳市的经验,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林业碳汇开发政策,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
机制创新:庆阳市开创的“服务不分成、授权不流转”模式,有助于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提高项目透明度,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其他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探索类似的创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健康发展。
项目管理与实施
科学规划与布局:庆阳市采用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标准,对符合开发要求的造林进行林业碳汇开发,并采取了市级统筹、县(区)实施的方式。其他地区可以借鉴这种科学规划和布局的方法,确保林业碳汇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最大化减排效果。
严格项目管理:庆阳市在项目管理上注重细节和规范,确保项目按照既定方案顺利推进。其他地区应加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
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
生态效益优先:庆阳市林业碳汇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他地区在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时,应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实现绿色发展。
经济效益激励:庆阳市的林业碳汇项目预计总收益约为4.9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其他地区可以借鉴这种经济效益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碳汇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社会参与与宣传引导
社会参与:庆阳市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过程中,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其他地区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
宣传引导:庆阳市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公众对林业碳汇项目的认识和支持度。其他地区也应加强宣传引导工作,普及林业碳汇知识,提高公众对碳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度和参与度。
四 面临挑战
甘肃首个林业碳汇项目成功开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资源分布与基础设施局限
资源分布不均:林业资源广泛分布于偏远或地形复杂的区域,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薄弱,为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带来了显著的地理挑战。
基础设施不足:基础设施的缺乏可能导致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物流、监测和管理成本增加,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益。
林地权属与经营管理
林地权属复杂:林地权属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增加了项目规划与执行的协调难度,需妥善处理个人、集体及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
经营管理水平有限:部分林场缺乏现代林业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支持,导致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碳汇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以适应碳汇项目对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的高要求。
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
技术体系不完善:现有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缺乏针对具体树种、林分类型的碳汇计量模型和方法。碳汇计量需要依靠复杂的模型和大量的数据支持,而现有数据基础较差,难以满足需求。
监测难度大:碳汇量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过程,生物量、碳储量的计量监测需要依靠模型来完成,且容易受到生态因素、人为干预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监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资金与投融资
资金投入大:林业碳汇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多,开发所需资金量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难以满足项目需求。
投融资吸引力不足:由于林业碳汇项目见效时间久、投资回报周期长、碳价波动大,市场投资者匮乏。此外,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碳债券、碳期货等金融产品市场热度低迷,碳保险等保障性工具建设不足,导致林业碳汇投融资活动不活跃。
资金与投融资
生态风险:森林的生长状态受到生态因素、人为干预等因素的影响,且存在逆转风险。很多人工造林活动为单树种纯林,相较于天然混交林,人工纯林抗性差,容易发生病虫害和气候灾害,导致大量已被固定的二氧化碳重新释放。
可持续性挑战:如何在长期内保持和提升森林的碳汇能力,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是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甘肃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CCER系统开户成功,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彰显了甘肃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更通过“服务不分成、授权不流转”的创新模式,为全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树立了新标杆。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项目运营成本,提高了项目透明度,为林业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甘肃这一成功案例能够激励更多地区积极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林业碳汇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