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双重要求日益凸显。林业碳汇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抓手,兼具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与碳交易市场的经济潜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通过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林业碳汇的价值转化提供了创新路径。本文结合真实可查的典型案例,探讨林业碳汇与EOD模式如何构建“生态+产业”的共生发展模式。
一、核心概念解析
1.概念解析
林业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森林修复等林业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EOD模式: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的创新发展模式。
2.融合逻辑
林业碳汇与EOD模式的融合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二者均以“生态可持续”为核心,EOD模式为林业碳汇提供“产业反哺”机制,解决了碳汇收益周期长的问题;林业碳汇则为EOD模式提供“生态价值量化”载体,使生态效益能够被精准衡量和交易。这种优势互补的关系,破解了林业碳汇“单靠碳交易收益周期长、稳定性弱”的问题,通过EOD关联产业实现短期收益覆盖生态投入,同时强化碳汇长期价值,形成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林业碳汇EOD项目发展现状
1.进展:政策驱动与试点探索
近年来,林业碳汇EOD项目的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如浙江、福建、云南等林业大省)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将林业碳汇纳入EOD项目储备库申报范围。在政策引导下,一批试点项目落地见效,社会资本参与意愿显著提升。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作为2022年度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丽水创新组建了浙江(丽水)林业碳汇交易平台,截至2024年11月末,累计开发“浙林碳汇”项目7.49万亩,产生项目减排量14.9万吨,完成碳汇交易36笔、2.7万吨,其中包括6笔跨市交易。
在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澜沧江流域普洱大河(宁洱段)生态环境治理与茶韵咖旅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于2025年1月通过生态环境部评审,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成为林业碳汇与特色产业融合的典范。
2.挑战:生态与产业协同痛点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林业碳汇EOD项目仍面临诸多挑战。碳汇计量与核算不统一,林业碳汇受树种、林龄、气候等因素影响,计量方法(如IPCC方法学、国内地方方法学)存在差异,结果准确性与公信力有待提升。同时,碳汇监测技术(如遥感监测、实地核查)成本高,中小项目难以承担。
产业协同性不足是另一突出问题。部分项目存在“生态”与“产业”脱节现象,关联产业与林业碳汇主题关联性弱,无法形成协同效应。此外,产业收益周期与生态投入周期不匹配,如生态修复需5-10年见效,而短期产业收益难以覆盖前期成本。
市场化机制不成熟也制约着项目发展。全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林业碳汇交易价格波动大,长期收益预期不稳定。碳汇金融工具应用场景有限,社会资本融资难度大。丽水市创新推出的“浙丽林业碳汇贷”,以林业碳汇收益权为质押物,为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益探索,截至2024年11月末已在莲都、遂昌、庆元、龙泉成功落地。
政策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碳汇产权界定不清晰,跨区域碳汇交易的利益分配机制未明确,EOD项目回报机制缺乏细化政策支撑,这些都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三、典型案例分析
浙江丽水:“全链条碳汇+普惠共享”EOD项目
1.项目概况
丽水市作为全国首个市级森林碳汇管理局所在地,丽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1.7%,2021年森林植被碳储量达4500万吨左右,年增碳汇量(不含竹林)832万吨左右,可供开发的森林碳汇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储备和开发林业碳汇项目22.07万亩,减排量57.78万吨,建立了全省唯一的林业碳汇交易平台。
2.运营模式
生态端采用“近自然造林”技术,搭配乡土树种,建立了完善的碳汇监测平台。产业端则以碳汇交易为核心收益,配套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产业。其中,龙泉市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颇具代表性,该项目于2022年以龙泉市国有林场为开发主体实施,在16个村进行项目开发,共涉及林地面积4970.5亩,开发成本35万元,亩均成本约70元,碳普惠核证备案减排量7563吨二氧化碳当量。
3.项目成效
2023年6月项目正式挂牌上架至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截至2025年6月,已累计完成101笔碳汇交易,交易量达到3104.807吨二氧化碳当量,占项目总额41.05%;交易额达到31.05万元。在收益分配方面,村集体及农户拿到每亩25.6元的分红款,累计增收12.4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来源:浙江林业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丽水日报)
云南宁洱澜沧江流域EOD项目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江流域普洱大河(宁洱段)生态环境治理与茶韵咖旅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于2025年1月通过生态环境部评审,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成为云南省林业碳汇与特色产业融合的典范。
1.项目概况
该项目实施范围为普洱大河源头区,主要涉及普洱大河流经宁洱县宁洱镇的支流及水库,总投资规模可观,实施周期较长。作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县,宁洱县在碳汇开发上取得突破,依托资源禀赋,搭建了碳汇资源管理平台、“宁碳惠”服务平台。
2.运营模式
生态端以系统性解决普洱大河(宁洱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问题为目标,高标准实现澜沧江中下游生态屏障建设重任,厚植自然生态基底,建设“绿美”河湖。同时,紧抓宁洱县作为“首批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的战略契机,开展生态修复增汇,探索生态转换机制。产业端则立足宁洱“茶源道始・盟誓之城”的特色主线,挖掘茶咖特色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导入茶韵咖旅产业,形成“绿美+茶旅”、“绿美+咖旅”、“绿美+循环经济”的融合发展格局。
3.项目成效
在碳汇开发方面,宁洱县成功开发了首个碳普惠项目——宁洱县天然商品林保护碳普惠项目,2023年12月“宁保绿碳”产品正式上线后,共有51家企业及个人购买了“宁保绿碳”碳汇产品4307.37吨。在收益分配上,2024年初,宁洱县勐先镇和平村、谦乐村66户林农获得碳汇收益分成61005元,让当地群众切实分享到了生态保护的红利。同时,项目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来源:泛华集团微信公众号、云南发布)
案例对比与共性经验
两个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林业碳汇EOD项目的核心在于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选择关联产业、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科学的碳汇监测体系和市场化的交易机制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
林业碳汇EOD项目的“生态+产业”路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思维破解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产业发展的“盈利性”矛盾。从浙江丽水的碳汇交易平台到云南宁洱的茶咖文旅融合,各地的实践充分证明,林业碳汇与EOD模式的融合能够有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