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气候与生态安全背景下,国家储备林建设正从传统“木材安全储备”的单一定位,向“生态固碳+经济增效”的复合功能升级。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核心工程,其不仅承担着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更凭借森林碳汇的天然优势,成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难题”的关键载体。
通过科学营林技术与碳汇交易机制的结合,国家储备林正搭建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通道,为全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兼具实践性与创新性的中国路径。
政策创新:构建碳汇赋能的制度框架
国家储备林与碳汇的协同发展,依托于“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特色创新”的政策矩阵。
国家层面聚焦资金保障与标准统一:2017年,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将国家储备林纳入开发性金融支持范围,通过政策性贷款、财政补贴等破解资金瓶颈。国家林草局同步发布4项林业碳汇方法学,其中《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明确了碳汇计量、监测与交易标准,让“无形的碳汇”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资产”。
地方层面立足区域实际创新落地:兰州市构建“1+3”政策体系,以碳汇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核心,配套碳汇计量标准、项目管理办法与监测制度,规范碳汇林开发全流程。贵州省则将碳汇指标纳入林业发展考核,提出“森林覆盖率64%+碳汇规模”双指标管理,计划2025年完成500万亩林业碳汇开发,形成“国家定框架、地方创模式”的政策协同格局。
实践探索:多元模式的区域实践
不同生态区域依托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储备林+碳汇”实践模式,其中兰州与汶川的案例极具代表性。
兰州:“碳汇+市场”价值转化实践

1.项目概况
政策支撑:构建涵盖碳汇计量、项目管理、交易规范的“1+3”政策矩阵,结合本地生态特征开发碳汇量计算标准,形成“政府定标准、市场做交易”的制度框架,为碳汇林开发提供全流程规范。
核心定位:以碳汇市场价值转化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与公众参与,打造“生态修复-碳汇开发-市场变现”的闭环模式,适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需求。
基础规模:在“双重”工程和“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中,已完成61.91万亩碳汇造林任务;34万亩碳汇林实现240万元VCS国际核证交易,预计2025年可交易碳汇量超2900万吨;同步推进72万亩既有造林CCER项目开发。
2.项目实施
计量监测体系搭建: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建立森林固碳计量体系,测算出全市807.78万吨碳储量,价值达7.27亿元;联合高校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纳入评估,提升碳汇核算全面性。
碳汇市场与普惠创新:开发“丝路碳惠”碳普惠平台,将3135亩碳汇量转化为2万吨碳票,应用于低碳出行、零碳赛事等民生场景,激活民间碳汇需求;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进林业碳汇作为CCER交易品种的开发与流通。
生态与碳汇协同推进:在生态修复工程中融入碳汇造林理念,优选适配西北干旱环境的固碳树种,实现生态防护(改善区域干旱生态)与碳汇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建立“保护-开发-受益”循环机制,将碳汇交易收益反哺生态管护。
3.项目成效
生态成效:通过碳汇造林与生态修复结合,区域生态脆弱性得到缓解,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经济成效:实现240万元VCS国际核证交易收入,72万亩CCER项目为碳汇价值持续变现奠定基础;碳票应用场景的拓展,推动“无形碳汇”转化为实际经济价值,激活碳汇市场流动性。
社会成效:碳普惠机制让公众直观感受碳汇经济价值,提升低碳环保意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生态治理格局,推动生态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共治。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兰州日报)
汶川:“碳汇+产业”协同增收实践

1.项目简介
规模与范围:总营造林面积10.65万亩,含人工集约林1.05万亩、现有林改培7.89万亩、中幼林抚育1.02万亩及廊道绿化0.69万亩,聚焦生态脆弱区与林业资源优化区域。
政策与资金:依托2017年四部门开发性金融政策,2025年获银行放款4462万元;总投资13.8亿元,探索“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社会资本”多元融资模式。
核心定位:以“碳汇+产业”为核心,兼顾木材储备、生态修复与经济增收,打造“生态-经济”协同示范项目。
2.项目实施
机制创新:推行“林权流转+碳汇预期收益质押”,流转7.5万亩林权保障村集体收益,降低融资风险。建立“公司+村集体+农户”机制,农户通过林地入股分红、营造林劳务增收,企业获碳汇与加工收益。
碳汇培育:种植珙桐、楠木等乡土珍贵树种,构建混交林提升固碳稳定性。对1.02万亩中幼林开展抚育,改善森林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碳汇能力。
产业协同:套种黄精、贝母等中药材5000亩,建设3000亩高山森林蔬菜基地。配套竹木加工厂,实现采伐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原材料利用率超99%。
3.项目成效
经济效益:“碳汇+产业”模式使储备林综合收益大幅提升;林下经济与竹木加工年产值预计达3.86亿元,带动当地就业上千人次。
生态效益:森林质量显著改善,固碳能力稳步提升,为后续碳汇交易奠定基础;生态脆弱区修复成效明显,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增强。
社会效益:村集体经济通过林权流转获稳定收益,农户年均增收超1.2万元;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四川省林草局、阿坝林草、微汶川)
机制突破:从生态优势到经济价值
“国家储备林+碳汇”的高效推进,依赖计量监测、市场交易、利益分配三大机制的协同突破。
计量监测机制:形成“国家标准+地方创新”体系,国家林草局方法学提供统一框架,地方结合实际优化技术,确保碳汇核算精准。
市场交易机制:聚焦“价值变现+资金活水”,林业碳汇成为全国碳市场CCER交易重要品种,国家储备林因碳汇量大、稳定性强受企业青睐;多地探索碳汇预期收益质押,让“生态资源”转化为“流动资本”。
利益分配机制:坚持“多方共赢+长效激励”,汶川“公司+村集体+农户”保障三方权益,兰州将碳汇收益反哺生态管护,破解“生态保护者吃亏”困境,激发长期参与动力。
挑战对策: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突破
尽管“国家储备林+碳汇”成效显著,仍面临共性挑战,结合案例实践可针对性突破:
碳汇计量精准性不足:不同树种、林分的固碳能力差异大,现有方法学难以覆盖复杂生态系统。需加强基础研究,开发适配不同林分的计量模型,推广“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技术。
市场交易活跃度低:林业碳汇属自愿减排项目,价格受政策与供求影响波动大,企业开发积极性受限。应扩大强制减排市场需求,探索碳汇期货、保险等衍生产品,借鉴碳普惠机制构建多元交易场景。
人才与资金短缺:基层缺乏多学科碳汇人才,储备林建设周期长,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需构建“高校+企业+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绿色债券、REITs等投融资工具,明确碳汇产权与收益分配。
结语
从政策创新到实践探索,从机制突破到瓶颈破解,“国家储备林+碳汇”的模式不断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通过科学设计实现深度融合。随着“十四五”建设推进,这一模式将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银行”,在政策优化、技术创新与市场完善的多重驱动下,必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