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业是碳排放和碳固存的主要贡献者,这对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系统占中国总排放量的16.7%。截至目前,农业减排固碳的经济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增长范式下形成的商业模式难以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生产者无法从具有相同或相似使用价值的农产品中获得减排固碳的市场溢价。
农产品碳标签是碳标签在农产品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反映农产品碳排放状况的重要信息披露工具,可用于记录农产品从种植、采摘、运输、加工直至消费阶段的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后以标签形式告知消费者,是一种能够有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生态标签。
因此,引入碳标签制度,以促进农业生产领域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健全,为农业减排固碳所形成的生态效益向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转化提供有效制度支撑。
农产品碳标签发展现状
我国碳标签的发展相对较晚,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农产品碳标签也以地方自发实践为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相关配套制度上还不够完善,碳标签数据收集及整体测算面临挑战,以及在对企业和消费的正向引导上还不够充分。
但随着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愈发迫切,碳信息披露与碳资产管理愈发成为国内外参与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我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碳标签作为碳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并出台一系列制度,正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工作。
农产品碳标签政策布局
2013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印发颁布,为建立和健全中国碳标签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石。
2019年8月,《碳标签标识》(T/DZJN 004—2019)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规定了碳标签样式,可显示碳排放数值和评价等级。共分为三个星级:一星级为碳披露产品,二星级为减碳产品,三星级为低碳产品。
2021年8月,《行业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签自愿性评价实施规则(暂行)》发布,在为全行业碳标签评价提供指导原则的同时,不断加强各行业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要在2025年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或将形成新的万亿产业市场。
农产品碳标签承载国家大战略
农产品碳标签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产品价值流通、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树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理念。在生产层面,农产品碳标签起到了产品质量和生产者责任的信号作用,向市场传递企业负责任生产的企业形象,有助于维护企业品牌价值。在消费层面,农产品碳标签作为一种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向消费者明确告知了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消费者可以甄别出具有相同或相似使用价值产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成本,更有助于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第二,为农产品流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农产品碳标签促进农业低碳发展,更实现农产品商品价值与生态价值双流通。
国内市场:低碳农产品的认证能满足当地省市地区工业企业碳中和需求,为接下来的政府双G考核(GDP和GEP)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国际市场:应对国际碳关税机制对中国工业出口企业的制约,为农业产业深加工产品流向发达国家创新了市场需求。
第三,助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变现。随着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建立行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机制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以农产品碳标识为载体促进农业生态价值实现,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是碳标签所承载的信息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农产品本身的绿色优质程度,另一部分反映了农户在生产环节中的减排努力程度,给农产品交易赋予了碳减排的概念。在“双碳”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承担减碳责任,这就意味着碳标签农产品既可以吸引具有支付意愿的一般消费者,也会满足具有减碳责任的企业、大型活动等的购买需求;
二是农产品碳标签客观记录生产主体的绿色生产行为,为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工具提供重要依据。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碳标签精准地找到低碳生产的主体,对其发放绿色信贷,降低农户的资金成本;
三是以区域为单元,将附着在农产品上的减排固碳量集中打包成为碳资产,通过碳交易实现收益;同时实现了碳资产的量化核算,为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
第四,以碳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农业生产低碳转型是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农业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产品标签,这些标签有效地反映了农产品生产环境信息,为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构建了良好的认证标签制度基础。农产品碳标签也提供了生产行为信息、产地环境信息、碳排放信息,能够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优质优价体系。
伴随着碳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消费者为低碳产品买单的意愿和需求强烈,将会催生和促进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同时,农产品碳标签为农业农村部门碳资产管理提供信用担保,为后续碳汇交易和碳金融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农产品碳标签实现方式
据相关分析研究,农产品碳标签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一是披露碳减排贡献的实现形式。生产者须在碳标识中标注采用何种业内承认的方法学,实现了何种程度的减排固碳目标。碳标识使用者可以明确得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减排贡献程度。
二是在农产品碳标识中注明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生产者在碳标识中注明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加总状况,碳标识使用者可以得知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排放情况,对农产品的环境影响形成较为全面和直观的感受,也有助于评估项目减排潜力,为后续开发碳金融工具和碳资产交易提供基础资料。
三是借鉴能效标识制度,对同一类农产品按照高排放、中等排放、低排放、负排放等标准进行分类贴标。这样可帮助碳标识使用者明确该农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的碳生产效率,对于引导绿色消费、评估碳减排项目可行性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农产品碳标签的有效探索
在实践层面,碳标签在农产品领域的应用也不乏亮点。因此,有必要借鉴和总结有效实践经验,以碳标签为切入点,加强农业碳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健全,为后续采用市场化的减排固碳工作机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条件。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农产品碳标签方面进行了以下有效探索:
(一)实践案例
01 靖州低碳杨梅
“靖州低碳杨梅”,作为湖南省首款农业低碳产品,是响应国家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文件的首个案例,为“以碳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了湖南样板,当靖州杨梅被贴上‘低碳’标签,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将得以实现。
杨梅的碳足迹系统边界为“从摇篮到大门”类型,现场调研了原材料获取(原材料运输)、杨梅种植(除草、整形、修剪、施肥、采摘)、包装和仓储的生命过程,其中也调查了物料、运输的排放因子。每亩杨梅固碳量246.88kg/年。
02 响水西兰花碳标签
江苏省首张农产品碳标签,也是全国首张西兰花碳标签评价证书。碳标签完整准确的描述了西兰花在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每 500g 西兰花在全生命周期排放 0.9213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农产品碳标签示范工作的开展,为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开了好头,同时标志着江苏省正式向社会推出“江苏农产品碳标签”的服务,未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和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还将有机结合,共同助力江苏省农产品走上新的绿色通道,推动江苏省农业领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03 “锡山大米”获省内首个负碳标签
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出产的“锡山大米”获得碳标签证书。这是江苏省内第一个、国内第二个水稻碳标签。锡山大米碳标签采用PAS 2050以及ISO 14067等国际标准。
经过认证核算,生产5kg锡山大米净碳足迹为-4.1619kgCO2e,即从种植到包装的碳减排量为4.1619kg。锡山大米碳标签,以“碳”这个国际语言提升生态价值,助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碳排放量越低,‘碳关税’越低。相当于获得了国际认可的“绿色通行证”,为迈向全球市场跨出了坚实一步,也将助力生态产品出口增长。
04 首个获得产品碳标签的柑橘品种
象山“红美人”是国内第一个引进“碳标签”概念的柑橘品种,象山“红美人”柑橘评价系统边界为“摇篮到大门”,即原料获取、加工、销售三个环节,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供应链数据、数据库排放因子等数据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象山“红美人”柑橘的碳排放,判断其符合产品碳标签一星级碳披露标准,授予产品碳标签。
有了碳标签的加持,农产品经营主体还能够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情况,推广运用低碳种植技术,同时也更加明确在哪个阶段可以进一步改善,实现“绿色产品”的生产。
05 西湖龙井贴碳标签
2024年4月获得碳标签评价的西湖龙井正式与消费者正式见面,成为了实打实的低碳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以西湖区转塘街道龙井茶园为例,从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分销运输、包装和废弃物处理等5个阶段进行核算,一公斤西湖龙井茶“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0.446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杭州转塘街道上城埭村拥有1118亩茶园,是浙江省认定的西湖龙井茶保护基地,当地以采茶、炒茶、赏景等活动,以茶园文旅、茶园民宿等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正旺。2023年杭州龙坞茶镇共接待游客466.8万人,旅游收入3.79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2.31亿元,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二)经验启示
农产品碳标签的实践有助于促进多方共赢的制度安排。
在农户个体层面,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实现了农业生产减排固碳生态效益的具体量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转变生产理念;
在企业层面,农产品碳标签制度的实施为农业减排固碳项目进入碳市场打下基础,在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企业可以拥有更多选择,并且有助于树立负责任生产者的良好形象;
在金融机构层面,农产品碳标签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达到预期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在政府层面,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实施有助于促进农业部门实现绿色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兑现国家自主贡献承诺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全球生态文明治理层面,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可为其他国家提供经验借鉴,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全球农业绿色转型与发展。
碳标签是实现节能减排有力的抓手,能够帮助生产者明确减碳方向,农产品碳标签只是一个开始,确立科学的减碳目标,探索碳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低碳农业,其背后带来的“碳”收益大有可观。不仅为同类农产品指明了低碳发展方向,也将低碳生活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