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但是,所有CCER项目都应满足额外性等要求,并不是具有碳汇就能开发符合自愿减排类项目,适合项目开发条件的林地类型非常有限,大多数类型是不能作为碳汇交易项目开发。针对碳汇项目开发过热现象,需要科学认识和理解碳汇能力与碳汇项目开发的关系,科学有序推进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
福建为规范碳中和林项目的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确保项目所产生的碳汇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福建省林业局印发了《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试行)》。
01 国家林草局答疑
南方日报记者:落实好《工作意见》提出的“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如何发挥林草碳汇重要作用?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集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党对林草工作认识的重大飞跃,赋予林草行业新的重大使命。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据测算,目前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专家预测,2060年我国难以避免的碳排放约有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林草碳汇能吸收一半以上碳排放。林草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巩固和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一是要扩大林草面积,增加林草碳库总量。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作,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科学开展荒漠化、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增强林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二是要提高林草资源质量,提升碳汇增量。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目标,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林草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三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全面做实林长制,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强化林草火灾防控管理,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减少灾害导致的碳排放。四是要推进木竹替代,提高生态固碳效益,强化木竹精深加工,推广在建筑、包装、运输等领域应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国家林草局于2022年启动了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技术、计量监测方法、碳汇产品开发制度和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等,探索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方法和机制。通过近2年的努力,试点单位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实施方案,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实践,创新林业碳汇应用场景,探索多种巩固提升碳汇能力途径与价值实现模式。
在碳汇项目交易方面。目前,国家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发布了造林碳汇方法学。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正式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可根据上述管理办法、方法学等要求,开发出符合条件的项目参与交易获取收益。但是,所有CCER项目都应满足额外性等要求,并不是具有碳汇就能开发符合自愿减排类项目,适合项目开发条件的林地类型非常有限,大多数类型是不能作为碳汇交易项目开发。针对碳汇项目开发过热现象,需要科学认识和理解碳汇能力与碳汇项目开发的关系,科学有序推进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
02 碳中和林认定
03 什么是碳中和林
碳中和林概念雏形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在天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是我国首次承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当时,我国为传播低碳绿色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唤起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重视,决定将本次会议办成一次“碳中和”的国际会议。而后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测算的所需碳汇结果,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出资375万元,在山西襄垣、昔阳、平顺等县营造了5000 亩碳汇林用于抵消本次会议造成的1.2万吨碳排放。
碳中和林概念首次是在2014年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举行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会议中提出,当时在北京市和周边地区造林 84.93 hm2以中和 APEC 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随后在2016年杭州 G20 峰会上也提出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造林22.27 hm2, 以抵消 G20 杭州峰会产生的 6674t 二氧化碳排放。
碳中和林是指以服务碳中和为目标,所营建、新造、保护和恢复的林分,其 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人为管理产生的碳汇量,用于抵消企业和个人碳排放、党政机 关为主实施的大型活动和公务会议等产生的碳排放。具体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碳中和林的碳汇量是按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实施并核算的,用于抵消企业和个人碳排放、党政机关为主实施的大型活动和公务会议等产生的碳排放;
▷企业和个人碳排放、党政机关为主实施的大型活动和公务会议等产生的碳排放,须经主管部门认可的程序软件测算,或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核算;
▷党政机关、企业、个人的碳中和活动参照《气候变化管理—向净零过渡—第 1 部分:碳中和》(ISO 14068—1),其中大型活动和公务会议,包括但不限于:会议、培训、演出、论坛、赛事、展览等。
04 不是所有的林,都叫“碳中和林”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教授表示,从广义来看,只要是人为植树造林,并具有碳中和功能,就都可以称为碳中和林、碳汇林。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碳中和林的本质是增加碳汇,它需要核算其产出的碳汇量,并用于碳交易、能够带来碳收益。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一般的植树造林,注重森林的整体生态系统价值;碳中和林的重点在于固碳、获取碳汇、获得生态收益中的碳收益,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碳中和林的本质是增加碳汇,核心价值是企业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的第四类新型资产。
当前对于有碳中和需求的企业,要实现减排,现阶段要么进行技术、产线和能源结构升级以降低自身碳排放,要么通过在碳市场上购买CEA或CER来抵消剩余部分碳排放。而碳中和林的出现旨在给企业提供了第三条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即企业可通过出资建设、种植、管理 “碳中和林”,将产生的碳汇自用或进行交易。
例如中国石油在大庆油田马鞍山从2020年到2023年期间建成了1019亩碳中和林,未来20年将吸收二氧化碳1.68万吨;2023年顺丰集团分别在河北涞源和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已启动了碳中和林的种植。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双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