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国家“双碳”政策对企业减排提出明确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了碳汇交易的市场化平台。与此同时,企业面临来自监管和投资者的减排压力,ESG投资理念的普及也推动了企业低碳转型。为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探索包括碳汇交易在内的多种碳中和途径,以实现合规运营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意义
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既能履行减排责任实现绿色发展,又可获取碳汇收益提升社会形象 。
01.企业自身发展
●提升品牌价值:展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能增强消费者认同感。
●满足合规要求:以碳汇指标抵消排放,可确保合规,避免超标罚款、停产整顿等风险。
●挖掘市场机遇:碳汇指标作为有价资产,企业通过交易可获额外收益。部分能源企业借此开发低碳能源产品,拓展新客户群体。
●推动技术创新:促使企业加大在环保、信息技术及监测设备等方面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同时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02.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森林碳汇能力: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扩大森林面积、提升质量,增强碳汇功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生植被与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与外来物种入侵,为生物创造适宜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改善区域生态质量: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局部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03.社会可持续发展
●促进就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社会稳定。
●提高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报酬、收益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二、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模式
01.投资开发模式
企业作为项目业主或主要投资人,直接出资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可自主开发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碳汇造林等。
●流程:先设计项目,明确关键要素;再提交审批备案;接着按方案实施并监测数据;然后邀请机构核证减排量;最后在碳交易市场交易核证后的碳汇量。
●特点:该模式资金投入大、收益周期长、专业要求高,但企业能明确拥有收益和碳汇所有权,对项目控制权大。
相关案例
中国石油集团长庆油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推进绿色转型。累计种植6400亩碳汇林,建成“中国石油长庆林”等10多个大型生态屏障,年碳汇量达3300吨、释放氧气2400吨。打造安塞油田等8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对开采破坏土地复垦绿化,推进生产设施绿色改造。每年在油气区新增4500亩以上绿地,使绿化覆盖率达95%,让油气生产与生态更协调。
02.碳汇购买模式
企业不直接开发林业碳汇项目,通过碳市场购买已签发的如 CCER等林业碳汇指标,以履行减排义务。
●方式:一是场外协议购买,企业与碳汇项目业主或持有者通过私下协商,达成购买协议,确定购买价格、数量、交付方式等条款;二是交易所内竞价购买,企业在碳交易平台上参与竞价,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和自身需求出价购买碳汇指标。
●特点:该模式灵活性高,企业可根据自身减排需求和资金情况,直接从市场购买碳汇指标,进入门槛低,无需专业开发能力,能够快速帮助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关案例
中国铁塔安徽省分公司与霍邱县西山林场现场签订20万元碳票购买协议,消纳2090吨碳减排量并转化为2090万个零碳积分,公众使用铁塔充换电服务每度电可获4.8积分,积分能兑换商品或服务,以此引导公众参与“双碳”行动。此次创新在于将林业碳票应用于快递、外卖、充换电等日常场景,以购买碳票抵消用户充电、换电碳排放,尝试实现“零碳”目标。霍邱县西山林场是安徽重要林业碳汇试点林场,2025年4月获颁安徽首批省级林业碳票,涉及林地3369.9亩,监测期碳减排量3.1万吨。
03.合作共建模式
企业与政府、社区、科研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各方的资源、技术和优势,共同推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
●形式:
企地合作:企业与项目所在地的政府或集体林农开展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用于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当地政府提供林地资源和劳动力,参与项目的实施,收益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成。
企研合作: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碳汇方法学研究、监测技术开发等。院校以科研实力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新方案,企业提供资金与实践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特点:该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应对项目难题,同时解决土地获取、社区协调等难题,助力项目顺利推进。
相关案例
内蒙古林草局与北京林业大学等筹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出台政策文件;兴安盟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8场750余人次培训,还创新碳汇交易阶梯式分成模式;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公司等与科研院所合作,采用“柔性引才”“以老带新”等方式,构建起政企研协同推进碳汇项目发展的模式。
04.公益捐赠模式
企业将资金捐赠给公益组织或大型活动,由这些专业机构负责执行林业碳汇项目。企业不直接追求碳汇指标的所有权,而是通过捐赠行为获取声誉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价值,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特点:该模式属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操作简单,企业只需确定捐赠对象和金额,无需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该模式侧重于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相关案例
2025年6月5日第54个世界环境日,华龙航空捐赠支持“云南丘北造林”项目,推动当地科学培育的高原碳汇林养护工程。通过此项目,华龙航空构建了“空中责任飞行-地面生态固碳”的可持续发展闭环,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模式比较与选择
企业选择林业碳汇模式时,应依据资金、技术、减排目标及战略定位综合考虑。资金与技术实力强的可选自主开发;追求快速碳中和且资源有限的宜购买碳汇;重视风险共担的可合作开发;侧重公益形象的可选捐赠模式。企业也可组合多种方式,实现最优效益。
三、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多维效益
01.环境效益
直接增加森林面积、提升质量,固碳释氧;协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区域水文环境,吸附粉尘、净化空气。
02.经济效益
企业可通过出售碳汇指标获“绿色现金流”,提前储备碳汇资产对冲未来合规成本,更易获绿色金融支持,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03.社会效益
为当地林农增添相关岗位,通过林地流转等方式促进增收,项目配套建设改善社区基础设施。
04.品牌战略效益
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增强利益相关方认同,满足ESG投资要求,吸引国际投资、提升估值,在低碳经济转型中占据主动,为可持续发展铺路。
结语
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实践模式日趋多元,包括自主开发、直接购买、合作共建及捐赠执行等多种形式。此类项目不仅固碳增汇、改善生态环境,还为企业带来长期碳资产收益,并促进乡村就业与经济发展。
同时,企业能够借此强化绿色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成为绿色转型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