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正逐步成为新兴领域的焦点。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林业碳汇试点在探索生态与经济并进的新路径上,展现了独特的贡献与意义。它们不仅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还通过创新模式成功助力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将深入介绍并分析这些试点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01 林业碳汇试点概况
林业碳汇试点作为探索生态与经济并进的重要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旨在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经营森林资源,实现碳汇量的增加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公布了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名单,
包括以下十八个试点:北京市通州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阿尔山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依兰县,浙江省衢州市、安吉县、丽水市,福建省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江西省万年县,广东省韶关市,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宁洱县,陕西省咸阳市,青海省果洛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
2024年,除已公布的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外,众多其他地区亦纷纷启动并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林业碳汇试点项目。这些试点在推进过程中,普遍展现出以下共通且核心的特性。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森林资源:试点普遍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高。
▷▶生物多样性:试点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多种植物种类,以及丰富的动物资源。
▷▶气候条件:试点多位于气候适宜、降水充沛的地区,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碳汇量增加。
二、社会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尽管自然环境优越,但试点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仍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成为当地推动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政策支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林业碳汇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为试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02 生态与经济并进的创新实践
林业碳汇试点实施开展,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方法,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创新实践及其举措介绍:
一、政策与机制创新
▶碳汇权证制度
案例:湖南省通道县制定《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碳汇权证管理办法(试行)》,在湖南省首次实现林业碳汇权证及林业碳券的发放,惠及38户林农,涉及17宗地、1510亩林地。首期共核证签发4张林业碳券,林业碳券的价格为76元/吨,由4家企业共认购1379吨林业碳汇,实现碳减排量1379吨,销售金额共计104804元。
举措:将林业碳汇开发权益从林权中剥离,赋予金融属性和使用、处置权能。通过发放林业碳汇权证,建立权责明晰、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林地生态系统碳汇权益制度。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案例:三明市,作为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和福建省重要的林产加工基地,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产品交易,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举措:联动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明晰集体林权、推动林权“三权分置”、促进林地经营权流转,以及探索“林票”和林业“碳票”制度,有效盘活了林业资源,整合碳汇资源,实现统一、规模化开发,解决林业碳汇开发流程繁、操作难、地块散、技术专、成本高的问题。
二、技术与管理创新
▶碳汇计量与监测
案例:通道县编制《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碳汇计量方法》和计算模型,计算出碳汇权证关联宗地的碳增量,开发可追溯、可复查的林业碳券产品。
举措: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建立全域林业资源数据库,为林地生态系统碳汇开发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碳汇项目管理系统
案例:龙岩市依托“e龙岩”平台,开发“龙林碳汇”项目管理系统。
举措: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前沿科技,并引入区块链技术以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与透明度。通过这一综合管理平台,龙岩市实现了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全链条、精准化动态监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以及高效便捷的管理流程,为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化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应用场景拓展
▶绿色低碳林业行动
案例:龙岩市推动绿色低碳林业行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碳汇项目。
举措: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认购碳中和林项目产生的碳汇量,抵消大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林业碳汇司法行动
案例:龙岩市探索“生态司法+碳汇赔偿”机制,推动全民参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举措:推进适用林业碳汇赔偿工作机制,探索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全域修复机制,扩大司法“绿碳”基地示范效应。
▶林业碳汇金融行动
案例:通道县携手中国农业银行通道支行、通道农商行,创新开发了“林业碳汇开发贷”和“林业碳汇抵押贷”等金融产品。截至目前,授信碳汇农林发展公司2000万元,发放首批个人碳汇权证抵押贷14万元。
举措:开发碳汇保险、碳期货、碳汇抵押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拓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融资渠道。
四、产业融合发展
▶林下经济
案例:云南省宁洱县,凭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如中药材、食用菌、林下养禽畜等。
举措: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经济活动,提高林地资源利用效率,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森林旅游与康养
案例:崇义县依托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观竹、赏竹、品竹研学体验活动,推广以“竹宴”为主的乡村旅游。
举措: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森林旅游、康养等项目,吸引游客和康养人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五、示范工程与项目
▶固碳增汇示范工程
案例:龙岩市计划到2025年实施固碳增汇示范工程9.7万亩。
举措:实施马尾松林结构优化、稀疏天然林混交菌根树种、水土流失治理区固碳增汇等示范工程,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竹林经营固碳增汇工程
案例:安吉县建设丰产竹林示范片面积3万亩,实施竹林经营固碳增汇工程。
举措:通过竹林高效经营、竹林持续经营、退化竹林恢复等措施,提升竹林碳汇能力。
03 林业碳汇试点变现路径探索
基于上述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案例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林业碳汇试点项目在推动生态与经济双赢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因此,有必要从中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以指导更多地区高效、有序地开展林业碳汇项目。
1 碳汇权证制度
碳汇权证是开发林业碳汇资源的“身份证”,具有抵押、转移、变更等权能。它决定了地块是否具备开发林业碳汇的条件,是林农参与碳汇交易、实现碳汇价值的重要凭证。
01、完善碳汇权证发放与管理机制
明确发放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碳汇权证发放标准,包括林地类型、碳汇潜力、生态价值等因素,确保发放的碳汇权证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建立管理平台:构建碳汇权证管理平台,实现碳汇权证的数字化管理,包括权证的登记、查询、转让、注销等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02、创新碳汇权证金融衍生品
与融资方式
金融产品开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汇权证的金融衍生品,如碳汇权证质押贷款、碳汇权证基金等,为碳汇权证的持有者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
融资模式创新:探索“碳汇+金融”的融资模式,将碳汇权证作为融资的重要资产,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碳汇项目,推动绿色低碳林业行动的发展。
2 碳汇+旅游模式
林业碳汇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开发具有碳汇功能的旅游项目,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还能通过碳汇交易为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01、多元化旅游产品创新
生态观光产品:开发以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生态观光产品,吸引游客体验自然之美,同时提升碳汇量。
森林康养产品:结合森林的负氧离子、清新空气等健康元素,开发森林康养产品,满足游客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低碳教育产品:开展低碳环保教育活动,如植树造林、生态科普等,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促进碳汇量的增加。
02、碳汇交易机制创新
建立碳汇交易平台:依托现有碳交易平台或建立专门的林业碳汇旅游交易平台,为碳汇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
拓展交易主体:吸引更多控排企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碳汇交易,扩大交易市场规模。
3 竹林碳汇交易
竹林碳汇是指通过竹林的生长过程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现象和经济活动。通过科学管理竹林,可以提升其固碳能力,进而将竹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竹林碳汇的交易变现,为林农带来收入。
01、平台建设
建立收储交易中心:创立“两山合作社”,构建“生态资源管理应用一张图”,并上线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实现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
全流程开发体系:构建了从“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流程开发体系,推动竹林碳汇生态资源规模化经营。
02、市场运营
推动交易入市:通过建立竹林碳汇收储平台,推动交易入市,将毛竹林的生态价值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
跨区域交易:探索开展县内交易和市内跨县交易,累计有企业(机构)购买竹林碳汇,初步建立了区域性的竹林碳汇交易市场。
在探索生态与经济并进的发展道路上,林业碳汇试点的实施不仅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更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这一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坚实力量。
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地区已开始开辟林业碳汇试点的价值变现路径,持续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探索林业碳汇金融等,为实现我国生态经济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