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曾占到全市面积的一半以上,历经数十年荒漠化综合防治,在治沙增绿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据了解,近些年,鄂尔多斯一边植树种草,一边发展相关产业,累计带动30余万农牧民增产增收,2023年全市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65亿元,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一、治沙增绿鄂尔多斯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
鄂尔多斯市在治沙增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效展示
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完成了大规模的沙化土地治理。据统计,仅2023年一年,全市就完成了沙化土地治理500多万亩,2024年更是完成了320万亩的治理任务,日均治沙面积达到一万亩,这一成绩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的点赞。
植被覆盖率提升: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等措施,鄂尔多斯市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库布其沙漠地区,一片片治沙林、一块块人工绿洲如金镶玉翠,为昔日的荒漠披上了绿装。据不完全统计,库布其沙漠已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了“绿装”,当地动植物种类也由过去的100多种增至530多种。
农牧民增收
植树种草活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成为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具体介绍:
就业增收:在治沙增绿过程中,鄂尔多斯市通过实施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项目,为农牧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支持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资源、土地等入股,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扩大农牧民参与面,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到2030年,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万个,每年人均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生态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亿元。
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林沙草资源,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特色林沙草产业,如柠条加工、沙棘种植、中药材种植等。这些产业不仅为农牧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据估算,已有30余万农牧民通过参与荒漠化治理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增产增收。
品牌提升:鄂尔多斯市还注重农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提升,通过打造“胜州优品”、“暖城多味”等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了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这些品牌产品的热销,进一步带动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市在治沙增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农牧民的增产增收,为当地经济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碳汇经济,鄂尔多斯的新蓝海碳汇实践
灌木碳汇监测计量中心
鄂尔多斯市启动建设的内蒙古灌木碳汇监测计量中心,是该市在碳汇计量、核算、评估方面的重要举措。该中心将聚焦于灌木林地的碳汇能力监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灌木林地的碳吸收、储存和排放情况进行精准计量和评估。这不仅能够为鄂尔多斯市提供准确的碳汇数据支持,还将有助于优化碳汇资源配置,推动碳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碳普惠平台:“暖城碳惠”
“暖城碳惠”是鄂尔多斯市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参与“减污降碳”的重要载体。该平台包括低碳生活、暖城低碳、碳中和、低碳商城、个人碳账本五大功能区,能够对政府机关、企业组织以及公众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通过该平台,用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碳减排量,并在平台内部完成价值兑现,从而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及全社会参与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共建共享美丽暖城”的良性发展。
碳汇交易案例
全市首单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远期交易协议:
2023年6月28日,鄂尔多斯市国瑞碳资产管理公司与中财荃兴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签订了全市首单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远期交易协议。该协议以国际核证减排标准(VCS)进行开发,涉及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国有林场和杭锦旗集体林地造林项目,预期20年碳汇量将达到13万吨以上。这一签约标志着鄂尔多斯市在统筹林业生态资源转化为碳资产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高效有序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奠定了基础。
首笔CCER林业碳汇远期交易合同:
2023年9月18日,在内蒙古环境能源交易所碳资产交易启动仪式上,鄂尔多斯市签订了首笔CCER林业碳汇远期交易合同。这是继全市首单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远期交易后,鄂尔多斯市在林草碳汇工作中的又一次积极尝试。该交易合同的签订,不仅为多渠道、多元化促进林草资源向碳汇资产转化提供了实践案例,也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迈出了坚定步伐。
三、光伏治沙,绿色能源的新探索
鄂尔多斯市在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实施的“光伏+治沙”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发展相结合的方式。该模式依托两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风光能资源,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促进了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具体来说,鄂尔多斯市制定了《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细化工作方案,聚焦光伏开发与沙漠综合治理的有机融合。通过光伏板组件的铺设,有效挡风防风,阻止沙尘的飞扬与沙丘移动,同时吸收光照、降低土地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累积,从而改善植被生长环境。此外,还探索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等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将新能源发电产业与沙漠生态治理、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
“光伏长城”
库布其沙漠中的“光伏长城”是鄂尔多斯市光伏治沙模式的重要体现。该项目规划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的“光伏长城”,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这一工程旨在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实现光伏治沙400万亩、生态治沙800万亩的目标,构筑起一道“生态长城、绿电长城、产业长城、创新长城、富民长城”。
“光伏长城”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沙漠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清洁能源,还能够通过光伏板的遮挡作用,减少风沙侵袭,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同时,光伏电站的运营也将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风电光伏“一廊多点”
在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市同样实施了风电光伏项目,形成了“一廊多点”的布局。该项目通过光伏板上发电,板间板下兼顾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实现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双赢。具体来说,项目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布局建设长约150公里的风电光伏项目,容纳5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完成风电光伏治沙70万亩、生态治沙230万亩。这一布局不仅充分利用了毛乌素沙地的风光能资源,还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促进了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电力供应与输出:“光伏长城”项目若全部建完,每年发电量可达约1800亿度,其中一半计划输往外省,一半在蒙西网内消纳,为区域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发展:光伏治沙模式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壮大,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业岗位: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生态效益
沙化土地治理:“光伏长城”项目计划完成光伏治沙400万亩、生态治沙800万亩,有效遏制了沙漠化趋势,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屏障构建: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和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保护了黄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安全。
生物多样性恢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恢复和提升,为区域生态平衡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特色产业,沙地掘金的多元路径
在广袤的沙漠与沙地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无限的发展潜力。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这些看似贫瘠的土地正逐步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下是以内蒙古自治区的几个地区为例,探索特色产业在沙地中的多元发展路径。
柠条产业: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鄂托克前旗柠条种植基地:柠条作为一种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灌木树种,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鄂托克前旗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柠条种植产业。这些柠条林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为后续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饲料加工:柠条的枝叶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是优质的牲畜饲料。通过收割、加工,柠条被转化为牲畜饲料,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生物质发电:柠条作为生物质能源,其枝干可用于生物质发电。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既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又降低了碳排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沙棘、苹果等特色产业:林沙草经济的典范
东胜区沙棘生产企业:沙棘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果实,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东胜区的沙棘生产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沙棘果的规模化种植、深加工和销售。沙棘果汁、沙棘油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准格尔旗高品质苹果种植:在沙漠边缘的准格尔旗,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成功培育出高品质苹果。这些苹果不仅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还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而备受市场青睐。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中药材产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肉苁蓉产业:肉苁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等功效。在内蒙古的沙漠地区,肉苁蓉的野生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通过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肉苁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药用价值:肉苁蓉的药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产业链延伸:为了进一步提升肉苁蓉的附加值,当地企业还开发了肉苁蓉普洱茶、咖啡等养生保健产品。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还提高了肉苁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多方共赢,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鄂尔多斯市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并构建了“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这一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联结机制,旨在促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显著提升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的收入水平。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多方合作,将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连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利益联结机制
基地建设:首先,鄂尔多斯市通过建立绿色发展的产业基地,如生态农牧业基地、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等,为整个利益联结机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这些基地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强调生态效益,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低影响。
企业参与:引入具有技术实力和市场渠道的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合作。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帮助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也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基地的运营和管理中,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合作社组织:合作社作为连接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合作社还负责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合理收益。
农户入股:支持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资源、土地等入股,使农户成为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租金、劳务收入等多种方式获得收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度。
以工代赈与农民增收
鄂尔多斯市还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政策,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工代赈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农牧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扩大参与面:通过优化项目设计和实施方式,确保更多农牧民能够参与到以工代赈项目中来。这不仅提高了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为农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拓宽增收渠道:除了直接的劳务收入外,以工代赈项目还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农牧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预期成效:预计到2030年,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和其他相关措施,鄂尔多斯市将能够为农牧民提供大量稳定就业岗位,显著提升他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同时,随着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利益联结机制的日益完善,农牧民的收入来源将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化。
鄂尔多斯以“碳汇+光伏”的组合拳,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这一举措展示了绿色发展的无限潜力,既改善了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繁荣。通过特色产业带动与农牧民增收,鄂尔多斯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未来,这里将持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树立标杆。
*资料来源:新华社、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及网络综合等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