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作为绿色金融创新工具,正成为打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重要通道。这一模式通过将未来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标的,有效破解了林业经营周期长与融资需求急迫的核心矛盾。近年来,随着CCER市场重启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各地已探索出多元化实践路径。
一、基础框架: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的涵义与支撑
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指林业经营者(如林场、合作社、企业等)以其拥有的林业碳汇项目未来可获得的碳减排收益(如CCER、林业碳票等)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破解林业经营周期长、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促进森林质量提升和碳汇项目开发。
然而,要让这一创新融资模式真正落地并发挥长效作用,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与规范引导。只有通过制度保障,才能确保碳汇收益权的合理评估、有效监管以及风险可控,从而推动林业碳汇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制度支撑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恢复后,林业碳汇项目可进入碳交易市场,为收益权质押提供定价基础,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债券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多地试点将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物。
地方层面:
湖南省
2024年12月,湖南省林业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明确将碳汇收益权纳入抵质押品范围,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资源投入。
江西省
2024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方案》,开展经济林、碳汇林、林下经济、公益林补偿等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开发符合林业经营特点的中长期、利率优惠贷款产品,创新林业碳汇、贷款保证保险等金融产品。
福建省
大力推广“闽林通”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开发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推出林权按揭贷款、林权流转支贷宝等金融产品。2024年,全省累计发放“闽林通”贷款240.7亿元。
浙江省
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探索出了公益林资源变资本的有效发展模式,支持农村金融改革与林业发展,如淳安整合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按照放大15倍向薄弱村发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统一用于投资扶贫项目,带动薄弱村集体增收。
山东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项目库中重点项目的融资对接力度,创新推出“林权+碳汇”贷款等以林业碳汇未来收益为质押的专属信贷产品,满足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资金需求,助力更好实现林业碳汇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四大突破: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的创新实践路径
传统收益权质押模式
以未来CCER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物,金融机构基于预期收益发放贷款。
江西武宁:武宁县首笔CCER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审批通过,由九江银行(武宁支行)向武宁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00万元,用于扩大产业规模以及森林质量提升。金融机构对林业碳汇收益权的认可,使林业经营主体首次能够将“空气”变成可抵押的资产。
“CCER开发挂钩”模式
贷款利率与CCER签发进度挂钩,激励企业加速碳汇开发。
威海银行与天津蓟州:威海银行成功为天津市蓟州区某苗圃企业发放1000万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CCER开发挂钩”贷款,通过以“碳”换“贷”盘活林业资源,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该模式将企业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作为增信措施进行质押,若企业成功开发CCER造林碳汇项目,将按照协议给予贷款利率优惠。案例数据来源:华夏时报
“林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碳汇保险”模式
以现有林权为基础资产,叠加未来碳汇收益权作为增信手段,并通过碳汇保险覆盖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风险的三重保障融资模式。
肇庆怀集:怀集金融系统探索“林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碳汇保险”融资服务模式,以林权为基础,银保协同创新服务小微企业,推动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融合发展。
该模式下,怀集农商银行与中华联合保险肇庆中心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向广东锦泰林业有限公司发放300万元贷款,成为广东省首笔此类创新业务。保险机构将林业碳汇价值保险保费费率降低三分之一,银行不仅降低参与碳汇融资业务主体的贷款利率,增加授信额,同时破解碳汇资产质押债权核实难、登记难问题,提升风险保障力度。
“林业碳票质押+保证”模式
地方政府发行碳票,作为碳汇资产凭证进行融资。
毕节林业碳票:林业碳票是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毕节制定《毕节市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赋予林业碳票流转、收储、授信、质押、保险等功能。金融部门为林业碳票开发了质押型、增信型、混合型等金融产品,为碳票持有者开发低碳信用卡或低碳贷,在贷款利率、分期费率、累计积分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构建森林保险与碳汇质押、碳汇融资相结合的“碳汇+保险”体系。目前,毕节市首张林业碳票通过“林业碳票质押+保证”的方式,获得银行授信500万元,全市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800万元。
三、演进方向:构建碳汇金融生态体系
碳汇金融工具进阶
衍生品市场拓展:推动碳汇期权、远期合约、收益互换等金融衍生品开发,增强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能力。参考欧盟碳市场成熟经验,探索碳汇期货标准化合约,允许企业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结构化金融产品:设计碳汇挂钩债券、碳资产证券化(ABS)等工具,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提升市场深度。
跨境碳金融互联:借鉴欧盟碳排放权期货跨境收益互换模式,推动国内碳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降低企业参与全球碳交易的门槛。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区块链碳汇资产登记:构建碳汇资产存证系统,实现碳汇权属、交易记录、监测数据的不可篡改存储,提升市场透明度。
智能合约自动化交易:利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碳汇交易、收益分配和履约清算,降低中介成本,提高结算效率。
AI+遥感动态估值:结合人工智能与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森林碳储量变化,动态调整碳汇资产估值,增强金融机构授信信心。
跨域生态价值开发
“碳汇+生物多样性”复合融资:将碳汇项目与生态保护目标结合,开发“碳汇-生物多样性”双重认证机制,吸引ESG投资者参与。
蓝碳金融创新:拓展红树林、滨海湿地等蓝碳生态系统金融化路径,探索蓝碳信用溢价机制,提升海洋碳汇市场价值。
生态补偿金融化:建立跨区域碳汇生态补偿交易市场,允许生态受益地区通过购买碳汇信用支持生态保护地区发展,形成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突破,短期内解决了生态资产流动性问题。但长远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碳汇资产定价体系,包括标准化评估方法、市场化交易机制和风险对冲工具。未来应推动碳汇金融从单一融资产品向多层次市场生态升级,使其成为”双碳”目标下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真正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可持续转化。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