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双碳”目标下,林业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我国乡村森林资源丰富、碳汇潜力大,但生态价值未充分转化为经济收益。推动“乡村林碳”发展,是提升碳汇能力、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乡村林碳”是以乡村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新型机制,依托集体林权改革,强调社区参与,兼具三重效益,探索其模式意义重大。
一、开发聚焦:乡村林碳价值基础
江西省武宁县创新探索“乡村林碳”模式,通过开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四旁”)林木碳汇项目,将零散生态树种纳入碳汇交易体系。乡村林碳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乡村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基础
开发对象
聚焦乡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林木资源,优先选择生长周期长、碳储量稳定的生态树种,排除经济树种(如果树、油料树等),整合零散资源开发林业碳汇。
计量周期
根据国际国内规范,设定20年计入期,首次监测期不少于10年。全县普查后,300余万株生态树种纳入项目监测开发范围。
管护责任
收益权属:村民房前屋后自行栽种的林木,碳汇收益归个人;村组公共区域的绿化林木,收益归集体。
权责挂钩:实行权责一体的管理模式,将碳汇收益与管护责任绑定,激励村民和集体参与管护。
监管机制:依托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加强日常管护,提升林木固碳能力。
二、精准计量:量化乡村林碳价值
▷▶制定计量规范
与专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构建符合“乡村林碳”项目性质的碳汇计量方法体系,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技术指南及开发工作流程等技术规范,建立起涵盖项目开发申请、碳汇计量、核证签发等一系列完整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乡村林碳”项目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推进林业碳汇计量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开展外业调查
按照项目开发工作流程和碳汇计量技术指南要求,组织调查监测队伍,对纳入“乡村林碳”项目的林木进行全面、细致的外业调查,精准采集样本数据,为后续碳汇计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科学计量碳汇
联合专业科研机构,搭建相关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科学分析外业调查取得的基础数据,剔除明显违背树木自然生长规律的样本数据,保证数据质量的科学性、可靠性,进而推算出树木固碳量,精准测算出碳汇量,并出具“乡村林碳”项目碳汇计量报告。
▷▶开展核证签发
组织专家对碳汇计量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结果可溯性进行审查确认,出具核证报告。依据核证报告,对“乡村林碳”净碳汇量进行登记发证,明确碳汇数量和权属,经签发登记的林业碳汇可进行流转交易、质押融资和碳中和。
三、交易创新:实现乡村林碳变现
01.适用场景
一是生态脆弱区修复,通过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改善生态;
二是乡村振兴项目,结合碳交易机制,将林业碳汇转化为经济收益,助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森林保护与管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四是碳减排合作,企业可通过投资乡村林碳项目,实现碳中和目标,履行社会责任。
02.创新模式
“碳汇+社区共治”模式
机制:由村民合作社主导碳汇项目的开发、运营和管理。村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能够充分代表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项目收益分配方面,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农民在碳汇项目中的劳动投入,如造林、抚育、管护等工作量,确定收益分配比例,确保分配公平合理。
案例:常山以“两山合作社”改革为抓手,建立“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机制,推动生态资源资本化,完成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开发碳汇交易、林下经济等业态,林业总产值达72.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比超30%。采用“两山合作社+农户+村集体”模式,开发1万亩造林碳汇项目。项目涉及农户及村集体194个,按20年计入期预计核证碳汇量10万吨,可促进林农额外增收约500万元。
“碳汇+司法”模式
机制:在司法案件处理中,针对破坏生态环境致碳汇损失的行为,司法机关引导责任人通过认购经核证的林业碳汇来替代修复受损生态或赔偿生态功能损失,同时联合林业等部门监督碳汇认购流程与资金使用,保障碳汇交易真实合法,实现生态修复、碳汇增值与司法公正的有机统一。
案例:饶平法院联合县检察院、县林业局共同设立饶平县生态司法修复+碳汇司法实践基地并签订《生态司法修复+碳汇司法实践协同治理框架协议》。从基地设立至2025年上半年,在审理破坏环境资源案件过程中,开展巡回审判4宗,其中2宗在基地开展,2宗在生态破坏地开展,且庭审后在现场开展法治宣传;被告人通过与饶平县林科所签订复绿补植协议,通过第三方替代性补植复绿或破坏生态行为人自行补植复绿,自愿认购树苗27万余元(生态修复金),至今补植复绿约170亩。
“碳票+生态旅游”模式
机制:将碳汇价值转化为生态产品的溢价。通过对碳汇林进行认证,将其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碳汇林下的生态旅游配套产业,如农家乐、民宿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案例:十八洞村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零碳村居”展示馆是游客体验地之一。该展示馆按普惠和自愿原则开展活动,游客花10元可购买100千克碳排量,能消抵一人7天左右旅游及日常碳足迹。
“碳票”是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游客抢购的“湘林碳票”项目区在花垣县十八洞村碳汇林,2025年4月落地,项目面积565.37公顷,初始碳票减排量39850吨二氧化碳当量,该笔林业碳汇全部交易变现后预计可获超300万元经济收益。这处碳汇林还是十八洞山泉水的水源地,如今山泉水项目每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这几年累计给村集体经济分红300多万元。
“乡村林碳”作为乡村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探索,不仅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供新路径,更成为激活乡村绿色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引擎。通过科学运营与多元开发,其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未来,需持续完善机制、拓宽市场,让“乡村林碳”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画卷。
关注我们,林环双碳将持续为您分享更多林农碳资讯。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双碳创新发展交流群,了解国内外最新市场资讯、专家报告、项目案例!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林环双碳!诚挚邀请您参与留言互动,共“碳”绿色未来!
技术支持:北京中地数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042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