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
林业碳汇资讯
林业碳汇资讯
引言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碳汇+生态旅游+康养”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成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4.5%,森林碳汇储备突破130亿吨,生态旅游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康养产业年增长率达18%。这一模式通过整合生态保护、经济开发与社会效益,探索出一条“生态资产—经济价值—社会福祉”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大产业的协同逻辑 碳汇经济:生态价值的量化基础 碳汇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资产,为多元化开发提供底层支撑。例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碳汇交易项目,2024年实现首笔35万元碳汇收益,其中“吊罗山金钟藤…
查看更多引言 林业碳汇作为国际公认的经济有效的碳中和路径,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中具有关键作用。湖南湘林碳票与浙江浙林碳汇的实践,为全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框架。 一、湘林碳票:制度创新驱动生态价值转化 湘林碳票是湖南省行政区域内权属清晰的人工乔木林地、竹林地、油茶林所产生的碳汇量官方凭证。经计量、监测、审核等严格程序确认后,可用于交易、抵(质)押、融资、抵消碳排放等,是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的核心载体。2025年4月,湖南省林业局正式签发首批湘林碳票,范围覆盖省级林业碳票应用先行区“一市六县”,首批8个项目签发量共计40.8万吨,预计资产价值超3000万元。 政策体系构建 顶…
查看更多引言 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我国拥有42.6亿亩林地资源,森林覆盖率达23.04%,具备巨大碳汇开发潜力。然而,项目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技术门槛高、市场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碳汇价值的实现。本文从方法学、成本收益、市场机制、政策法规、技术能力等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浙江庆元等地的创新实践,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核心问题 林权过于分散 家庭承包制主导:全国集体林地中,家庭承包经营占比达58%,户均经营面积不足10亩,且存在“一地多证”“一证多地”现象。 流转市场碎片化:林地流转多以村集体内部协…
查看更多引言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农业不再只是粮食生产,更成为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战场。农业碳汇——通过改善种植技术、保护性耕作、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碳吸收,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农民增收、企业转型的新赛道。 一、农业碳汇:被低估的“碳”潜力股 农业碳汇的隐形价值 保护性耕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长期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使土壤碳储量提升14-20%。这种耕作方式减少土壤扰动,降低有机质分解速率,同时促进微生物活性,形成稳定的土壤碳库。 秸秆还田:据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分析,秸秆还田可使土壤碳储量提升8-13%,并增加表层土壤氮、磷储量。 有机肥替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
查看更多前言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正成为衡量生态价值的全新标尺。林业碳汇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树固碳”,而是在GEP体系下,将每一片森林转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态资产”。 GEP重构林业碳汇新维度 1.GEP概念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简称GEP),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总和的重要指标。它系统涵盖三大核心价值维度:一是物质产品价值,包括粮食、木材等直接产出;二是调节服务价值,如气候调节、洪水调蓄、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三是文化服务价值,涉及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美学体验等…
查看更多导语 全球气候危机下,农业碳源与碳汇的双重角色日益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比约17%,但农田土壤、作物光合作用等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形成潜在碳汇。中国“双碳”战略要求农业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成为稳定碳汇。然而,传统农业依赖化肥农药、资源利用率低,碳汇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在此背景下,“绿色生态+”理念应运而生,以生态优先、循环经济为核心,融合科技、政策与市场机制,为激活农业碳汇提供新路径。 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1.理论内涵 “绿色生态+”以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同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如精准农业、生态种植)、政策引导(碳汇补贴、生态补偿)与市场机制(碳汇交易、…
查看更多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林业碳汇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碳汇开发不仅有助于增加森林碳汇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能为林业经营者带来经济收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林业碳汇开发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利益,确保各方都能从中受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永定区推行的“4628”碳汇收益分配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628”碳汇收益分配机制概述 机制内容 永定区“4628”碳汇收益分配机制是指碳汇开发收益的40%归林业国企,60%归村(居)委会与林业经营者,其中村(居)委会占20%、林业经营者占80%。这一分配比例将林业碳汇开…
查看更多引言 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正在从单纯的生态保护转向”生态+经济”双赢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林业碳汇开发的七大盈利模式,并结合广东长隆、福建永安、贵州单株碳汇等国内典型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各模式的运作机制、收益构成及适用条件。同时,基于CCER市场重启背景,前瞻性探讨林业碳汇与乡村振兴、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实操参考。 林业碳汇市场概况与发展背景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的过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约2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
查看更多“栽植油茶苗,要根据品种把握好每株之间的距离,保证油茶树阳光充足……”3月19日,走进位于泸阳镇下坪村的油茶产业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专家指导下忙着栽植油茶,运苗、挖坑、除草、培土,一派热火朝天的油茶春种景象。 近年来,中方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扣“油茶之乡”实际,立足全县40.2万亩油茶林资源,创新探索“油茶+碳汇”生态发展模式,通过固碳增汇、品牌赋能、产业延伸三重路径,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固碳于林,推动“油茶碳汇”项目开发。中方县推行“油茶+碳汇”绿色发展模式,着眼于油茶林“增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