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
林业碳汇资讯
林业碳汇资讯
引言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农业不再只是粮食生产,更成为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战场。农业碳汇——通过改善种植技术、保护性耕作、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碳吸收,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农民增收、企业转型的新赛道。 一、农业碳汇:被低估的“碳”潜力股 农业碳汇的隐形价值 保护性耕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长期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使土壤碳储量提升14-20%。这种耕作方式减少土壤扰动,降低有机质分解速率,同时促进微生物活性,形成稳定的土壤碳库。 秸秆还田:据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分析,秸秆还田可使土壤碳储量提升8-13%,并增加表层土壤氮、磷储量。 有机肥替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
查看更多前言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正成为衡量生态价值的全新标尺。林业碳汇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树固碳”,而是在GEP体系下,将每一片森林转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态资产”。 GEP重构林业碳汇新维度 1.GEP概念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简称GEP),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总和的重要指标。它系统涵盖三大核心价值维度:一是物质产品价值,包括粮食、木材等直接产出;二是调节服务价值,如气候调节、洪水调蓄、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三是文化服务价值,涉及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美学体验等…
查看更多导语 全球气候危机下,农业碳源与碳汇的双重角色日益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比约17%,但农田土壤、作物光合作用等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形成潜在碳汇。中国“双碳”战略要求农业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成为稳定碳汇。然而,传统农业依赖化肥农药、资源利用率低,碳汇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在此背景下,“绿色生态+”理念应运而生,以生态优先、循环经济为核心,融合科技、政策与市场机制,为激活农业碳汇提供新路径。 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1.理论内涵 “绿色生态+”以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同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如精准农业、生态种植)、政策引导(碳汇补贴、生态补偿)与市场机制(碳汇交易、…
查看更多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林业碳汇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碳汇开发不仅有助于增加森林碳汇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能为林业经营者带来经济收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林业碳汇开发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利益,确保各方都能从中受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永定区推行的“4628”碳汇收益分配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628”碳汇收益分配机制概述 机制内容 永定区“4628”碳汇收益分配机制是指碳汇开发收益的40%归林业国企,60%归村(居)委会与林业经营者,其中村(居)委会占20%、林业经营者占80%。这一分配比例将林业碳汇开…
查看更多引言 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正在从单纯的生态保护转向”生态+经济”双赢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林业碳汇开发的七大盈利模式,并结合广东长隆、福建永安、贵州单株碳汇等国内典型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各模式的运作机制、收益构成及适用条件。同时,基于CCER市场重启背景,前瞻性探讨林业碳汇与乡村振兴、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实操参考。 林业碳汇市场概况与发展背景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的过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约2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
查看更多“栽植油茶苗,要根据品种把握好每株之间的距离,保证油茶树阳光充足……”3月19日,走进位于泸阳镇下坪村的油茶产业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专家指导下忙着栽植油茶,运苗、挖坑、除草、培土,一派热火朝天的油茶春种景象。 近年来,中方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扣“油茶之乡”实际,立足全县40.2万亩油茶林资源,创新探索“油茶+碳汇”生态发展模式,通过固碳增汇、品牌赋能、产业延伸三重路径,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固碳于林,推动“油茶碳汇”项目开发。中方县推行“油茶+碳汇”绿色发展模式,着眼于油茶林“增汇…
查看更多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兴安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兴安盟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先行先试”守正创新,实现森林草原“双首单”交易的基础上实现了造林碳汇全域开发,有效拓宽了我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这是我盟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更是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有力保障。 生态筑基,筑牢绿色屏障,精准发力,增加森林碳库储量。增加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是建设森林碳库的关键。兴安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24年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28….
查看更多引言 近年来,我国多地通过试点探索,创新了多种林业碳汇交易模式,不仅推动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文将深入分析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的五大商业模式创新,探讨其成功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区域统筹开发模式 区域统筹开发模式是一种基于地方政府主导,整合区域内林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开发与管理的创新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操作,提升林业碳汇的开发效率和交易价值。 创新亮点 政策协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为林业碳汇开发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激励。 资源整合:将分散的林业资源集中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开发成本。 技术创新:引入先进的碳汇计量、监测和核查技术,确保…
查看更多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DD+(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排放,并通过森林保护、可持续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储量)机制,正是国际社会为保护森林、应对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作为全球森林资源大国,近年来在REDD+框架下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从REDD+的概念出发,结合中国国内的实践案例,探讨REDD+与林业碳汇的关系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REDD+的概念与发展 REDD+的起源与内涵 REDD+机制起源于200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查看更多